【香港中通社北京十一月十六日電】(香港中通社特約記者 莊恭百)初冬時節,寒氣漸重,位於北京長安街西段的首都博物館卻持續保持著熱度。「黃金縷──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藏古代金器展」在首都博物館開展以來人氣不減。展廳內,來自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一百七十餘件(套)金器靜置於燈光下,其時間跨度自公元前十五世紀至明代,均為首次在內地亮相,部份為在全球範圍內首次展出。
「這件黃金是實心還是空心的?」「放到今天得值多少錢?」在展廳中,「重量」與「價值」成為觀眾交談中最常出現的關鍵詞。
在一件公元前四至前三世紀的鹿形車飾前,兩位年輕人駐足討論。隨著金價持續走高,不少觀眾在欣賞文物時,也自然地聯想到當下的黃金市場。
「相比青銅器等文物,我們在看黃金展品時,更有將古代和現代『打通』的感覺。」在美術類機構工作的黃蕊(化名)告訴記者。她注意到,一些古代金製耳飾、髮飾的設計元素已被應用於文創產品在館內售賣,價格多在千元(人民幣)上下。
值得一提的是,展品中既有由整塊金片錘製而成的實心金器,也不乏運用掐絲、累絲等工藝製成的鏤空金飾。當觀眾在觀看金器製作流程的視頻後,了解到錘揲、澆鑄、鎏金、金珠等工藝,一位中年觀眾感慨,黃金工藝越精巧,不一定越重,古代金器的價值遠遠超越其材質本身。
在展區盡頭的MR(混合現實)互動區域,等候體驗的隊伍常常排至展廳拐角,另一群觀眾則以更直接的方式與古代工藝「碰面」。
帶女兒觀展的公苓苓被該互動區內孩子們的歡聲笑語吸引,讓女兒在操作台前體驗黃金工藝流程。據觀察,該區域為整個展覽中最受青少年歡迎的區域,他們戴上設備,食指拇指捏合抓取物品,體驗錘揲、鑿刻等製金流程。
「其實,孩子們比我們想像的更願意理解複雜的歷史和技術,而數字化手段正在成為他們的『窗口』。」熱衷於博物館「遛娃」的張博告訴記者。近年來,越來越多博物館利用互動體驗延伸展品的生命力。張博說,「文物不是被看完就結束了,而是能被學習和再認識。」
如果說公眾的討論與體驗讓展覽延續「生命」,那麼這些金器本身的「來源」,則讓這場展覽具有了更深層的文化意義。
據悉,此次展出的全部金器均來自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長期以來,香港的重量級展覽多倚賴內地文博機構出借藏品,此次「反向借展」則呈現出雙向的文化交流。首都博物館館長郭京寧公開表示,今次展覽是首博舉辦的第一個來自香港的文物展,也是香港故宮館在首博的首個展覽。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吳志華指出,本館館藏在首都北京的首博展出,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義,充份體現了香港與內地文化機構的合作與交流前景無限。他期待後續這批展品可以到澳洲和歐美國家展出,透過展覽,讓更多觀眾了解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