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首次集中發現戰國積石墓
【中新社西安十一月五日電】(記者 阿琳娜)陝西省考古研究院五日對外發佈,考古人員在西安張家坡墓地發現二十五座戰國積石墓,系西安首次集中發現戰國積石墓,為研究戰國時期周邊族群與秦人的融合提供了全新的實物證據。
據了解,本次在張家坡發掘了三百零九座戰國墓葬,從墓葬形制、葬式和隨葬品組合來看,墓主多為秦人,墓葬之間打破關係極少,應為一處有規劃的公共墓地,其中積石墓展現出一定的特色。
這些積石墓的墓向、葬式、隨葬品均與周圍其他墓葬無異,在葬俗上採用了秦人特色的西首、屈肢葬式,並隨葬具有秦文化特徵的器物,但在生土二層台上或墓底放置了大量河卵石。
目前考古研究表明,由鮮虞族建立的中山國在戰國時期流行積石墓的葬俗。本次發掘的積石墓,在形制上與中山國靈壽城、行唐故郡周邊同時期的積石墓存在一定相似之處,墓主可能為鮮虞或白狄族(後)裔。
專家介紹,這一現象或反映出這些少數族裔長期生活在秦地,受秦文化影響逐漸產生了文化認同。墓中保留積石的做法,則可視為他們對本族先祖文化傳統的一種延續與精神寄託。
這批墓葬展現了戰國時期文化融合的圖景,墓主在日常生活和葬儀主體上已完全秦化,卻通過積石這種特殊方式,保留著對自身文化傳統的記憶,為研究秦人人群構成、文化認同等問題提供了寶貴材料,是中華文明統一性、包容性的有力實證。
此外,考古人員還在張家坡墓地發掘兩百一十四座唐代墓葬,其中包括一座西安首次經科學考古發掘發現的唐代塔墓,為研究佛教信仰與中國傳統觀念的融合過程提供了重要材料,是佛教中國化的重要實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