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皖遊(七)  圖文/平川

 汪氏宗祠寬大的議事廳,是宗族舉行重大活動和議事的地方,門口的屏風寫有《思齊公樂敘堂記略》,來記錄了宏村七十六世祖汪思齊邀好友為汪氏宗祠取名的過程。在議事廳的正前方,供奉著汪氏家族的始祖、遠祖及顯祖的畫像,而在祠堂的正廳上,卻罕有地掛著一幅女性的畫像,以當時的封建思想,女子是不能進入祠堂的,何況是畫像,原來她是胡重娘,是宏村七十六世祖、汪氏宗族族長汪辛的妻子,就是她為宏村籌劃水系設計和施工的,汪氏後人一代代都感受到胡重娘為他們帶來的福祉,於是把她的畫像與「巾幗丈夫」的匾額,一同懸掛在祠堂裡,讓宗族後人永遠不忘這位不平凡的女性。

 離開樂敘堂,到附近的豫和堂去參觀,那裡是一座清代的建築,始建於清咸豐五年(1855年),為汪拱三所建,是一幢帶花廳小苑的住宅建築,已有百多年的歷史,房子有前後兩進,前進多以雕刻為主,手工十分精細,有個招待客人的大廳,後進的牆上留有天窗,其作用是框景,是園林藝術的一種組織手段,採用借景的原理,使建築與自然景象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形成「門外青山如屋裡」的天人合一的生活環境。

 接著參觀位於宏村南湖北畔的南湖書院。書院大門面臨南湖,正面高牆,一湖碧水位於書院前,連棟樓舍接著書院,黛瓦粉牆,與碧水藍天互相輝映。明朝末年,宏村人在南湖北畔修建了六所私塾,稱為「依湖六院」。到了清嘉慶十九年(1814年),由村人汪以文、汪授甲和汪家駒為首,出巨資倡建,將六院合併,由於汪以文親為監工,付艱辛最多,故取名「以文家塾」,又稱「南湖書院」。

 書院是一座具有傳統徽派風格的古書院,由志道堂、文昌閣、會文閣、啟蒙閣、望湖樓和祗園等六部分組成。志道堂是講學的地方;文昌閣是供奉孔子牌位的地方;會文閣是學生供讀四書五經,經史子集的場所;啟蒙閣是啟蒙讀書之處;望湖樓是老師觀景休閒之地;祗園是內苑,是師生的生活區。南湖書院為宏村汪氏培育了一批又一批賢能的後人,諸如清末內閣中書汪康年、民國初年代理國務大臣汪大燮、徽商巨富汪定貴等等,均曾在那裡受過啟蒙教育。遊罷宏村,當離開之時,看到一些徽州特色食品,團友爭相試食及購買作手信。

 離開安徽,前往江西省東北部的景德鎮市。景德鎮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陶瓷更是當地的名產,它出產的陶瓷製品,以質料上乘,手工精美而馳名中外,有「白如玉、薄如紙、聲如磬、明如鏡」的美譽,故有「瓷都」之稱。中國的英文名字開頭用小寫就解作瓷器,而它的發音與景德鎮古時的地名「昌南」的漢語發音,極為相近,這讓人相信中國的英文名字起源於景德鎮,即使不是百分百,也至少是跟景德鎮有關的。當抵達景德鎮,發現它果然是一個「瓷味」十足的城市,因為城市街道兩側粗大的路燈柱,用陶瓷包裹,很有趣。◇(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