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通社10月21日電】(香港中通社記者 徐嘉儀)香港智庫團結香港基金及大新銀行21日發佈大灣區行業報告,顯示逾94%粵港澳大灣區受訪企業在日常業務中利用人工智能(AI)技術。業界指出,AI已從內容生成、金融服務延伸至工業機器人等實體交互領域,認為香港需加強算力基建與標準制定,推動灣區成為AI創新高地。
大新銀行總經理兼智能數據及數碼創新部主管蕭建邦分享了AI在銀行業的應用。他說,銀行一直通過手機應用為客戶推送個性化內容,例如針對車主的信用卡及相關保養知識、政策法規等資訊。以往這些內容依賴廣告公司製作,每次需花費數千港元,引入AI後,銀行可根據合規與品牌指引自動生成內容,審批後即可推送,平均每個內容的成本降至十幾二十港元,大幅提升效率。
目前人工智慧技術在語言處理、分析預測的場景中發揮重要作用,包括金融風險評估。談及AI的不足之處,優必選科技執行董事兼副總裁鄧峰說,在物理交互的場景中,人工智能需要深化,將其融合到機器人或其他物理載體上,即是具身智慧,要提升本體和硬體演算法和大模型,讓機器人更具可靠性和安全性。優必選正將人工智慧應用於工業商業服務和家庭服務,並在新能源汽車廠的工廠應用中實現單機智慧和群體智慧。
特區政府近年積極推動數字產業發展,針對穩定幣和人工智能制定監管框架。立法會議員邱達根提出,香港應致力於成為大灣區AI標準的「領航者」,特別是在具身智慧、機器人等領域的標準化與產品測試方面。香港的法律法規與國際接軌,可為企業提供可信賴的認證環境,協助產品「出海」。
他比喻:「機器人是骨架,AI是腦袋」,香港應利用法律優勢,在「腦袋」與「骨架」結合的技術規範上發揮主導作用。
數據及人工智能素養協會創會主席湛家揚指出,企業在推動AI應用時常受限於內部文化、規章制度及IT部門的保守態度,即使擁有資源與專家,仍難以跟上技術發展步伐。他建議企業積極與初創公司合作,通過沙盒等平台將初創技術投入實際場景測試,並推廣至全球分公司,實現技術落地與規模化應用。
特區政府估算,香港未來兩至三年對算力的短期額外需求預計約為3000 PFLOPS。團結香港基金副總裁兼公共政策研究院執行總監水志偉指出,數碼港目前僅能提供約1300 PFLOPS算力支援,按照產業目標,長遠而言需提升至15000 PFLOPS,認為香港在AI算力基建方面仍待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