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祠周柏「引根復壯」 講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故事

 【中新社太原十月十六日電】(中新社記者楊傑英、胡健)穿越三千年時光,山西晉祠周柏曾吸引宋代文豪歐陽修留下「地靈草木得餘潤,鬱鬱古柏含蒼煙」的詩句。日前,晉祠.周柏入選首批國家級「國保單位.古樹名木」協同保護名錄。

 「將周柏納入國家級協同保護名錄,意義深遠,這是對中華民族根脈的守護。」晉祠博物館館長郭保平站在樹下,向記者介紹這株「活化石」的新生故事。

 郭保平告訴記者,這棵古樹不僅是「晉祠三絕」之一,更是一本「活」的歷史教科書,讓三千年的文明變得可觸可感,承載著民族的精神記憶與文化認同。

 在現場,記者看到,這株又名「臥龍柏」的古樹,其巨大的軀干自北向南側臥,樹皮皸裂如龍鱗,盤根錯節,盡顯蒼勁之態。二00一年,經碳十四測定,其樹齡已達三千年。然而,如何讓這株千年古樹與它身旁同樣珍貴的國寶建築──聖母殿和諧共存,曾是一個棘手的難題。

 「周柏的根系原本是朝著南側聖母殿方向生長的。」郭保平指向樹根區域,向記者解釋此前面臨的挑戰,「這既限制了古樹自身的生長空間,長此以往也可能對聖母殿的根基造成潛在擾動。」

 為了解決這一矛盾,一場名為「引根復壯」的古樹保護項目在此展開。項目通過科學的引導技術,像為水流開闢新河道一樣,溫和地將根系的生長方向從南側的殿基引導至北側土壤更為充裕的區域。這一巧妙舉措,如同為這位千年「老鄰居」規劃了一條新的生命通道,實現了古樹與古建從「相鄰」到「共生」的智慧昇華。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引根復壯」僅是晉祠博物館科學護樹的一個縮影。館方為周柏在內的古樹名木建立了一套精細的「健康檔案」,實行「一樹一檔」。通過引入無損探測技術,工作人員能精準掌握樹幹內部的空腐情況與根系分佈。對於周柏上部已出現的空洞部位,修復團隊並未簡單填充,而是採用特殊材料封閉樹洞並進行美化處理,使修補部位與原有樹皮自然融合,幾乎難以分辨。

 此外,周柏根部的土地採用龍骨架空與透氣木地板鋪設,這一立地環境改造措施,極大地改善了根系的呼吸與透水條件,為古樹的健康生長創造了寶貴的微環境。

 這套融合了傳統智慧與現代科技的守護體系,將確保這株「活歷史」繼續以其蓬勃的生命力,向未來講述華夏大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永恒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