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九月十八日電】(記者孫自法 鄭瑩瑩)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台團隊一篇重要研究成果論文於北京時間十八日凌晨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進展》發表,揭示大質量恒星形成區中氣體吸積多尺度全過程。
據悉,該台恒星形成團隊領銜聯合中外合作者,依託阿塔卡馬大型毫米/亞毫米波陣列望遠鏡(ALMA),並結合甚大陣(VLA)的脈澤天體測量觀測,最近發現分子云中類似「迷你棒旋星係」的層級氣體結構,並成功揭示大質量恒星形成區中氣體從大尺度流向小尺度的完整過程。
相關審稿人評價認為,該研究是揭示大質量恒星形成層級結構及氣體吸積過程的「教科書」案例。
在本項研究中,研究團隊利用ALMA,歷時五年時間積纍了一百四十多個大質量恒星形成區的多尺度觀測數據,開展全面分析和深入研究工作。
研究團隊利用ALMA和VLA,對距離太陽約一點二五千秒差距、編號為IRAS18134-1942的大質量恒星形成區進行多尺度高分辨率觀測,分辨率動態範圍從四十天文單位(日地距離)覆蓋到二千五百天文單位,係統性揭示出一個「類旋臂-棒狀-旋轉包層-吸積盤」的復合係統。
這是迄今為止,天文學界首次在單個大質量氣體團塊中同時揭示多個環節相互連接的完整層級氣體係統,與棒旋星係具有驚人的相似性。
論文第一作者兼通訊作者、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台麥曉楓博士表示,本項研究結果表明,大質量分子云團塊的內部結構並非簡單或無序,而是可以呈現出類似棒旋星係的高度有序層級結構。這為大質量恒星如何在複雜環境中積聚質量、形成吸積盤提供了關鍵觀測證據。
作為ALMA觀測項目負責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台劉鐵研究員指出,研究團隊正利用該陣列望遠鏡相關項目數據,以及後隨觀測數據對更多類似係統開展深入研究,並結合課題組正在開展的高精度數值模擬,進一步揭示大質量恒星形成的完整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