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期內地校園體育都「浪浪山」起來了

 【新華社北京九月十七日電】(新華社記者李春宇、李麗、丁文嫻)秋風送爽,開學季如期而至。是誰哼著「浪浪山」跳繩?是誰跟著「AI老師」學跳遠?又是誰費盡腦筋搶一門羽毛球課?在全國各地中小學,校園體育活動新意頻出,很「潮」很歡樂。

  「浪浪山」響徹體育課

 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東勝區萬佳小學,《我想離開浪浪山》的歌聲飄蕩在體育課堂上。

 「這個暑假,電影《浪浪山小妖怪》火了,《我想離開浪浪山》這首歌也很受學生喜歡,我就根據它編了一套花式跳繩動作。」體育教師楊虎時常琢磨學生喜好。

 他的妻子郁小娜是學校舞蹈老師,兩人還把蒙古舞和跳繩結合,創作了不少舞蹈節目。楊虎說,希望這些花樣能讓孩子們愛上跳繩,這對提升他們的協調性和體能都很有幫助,「運動不是負擔,而應出自熱愛,這樣大家才能養成終身運動的習慣」。

 在廣西南寧市第三十八中學,拋繡球、高腳競速、板鞋競速等傳統民族體育項目走進體育課。校長李斌表示:「就是想讓學生體會到,運動是讓人快樂的。」

 在廣東汕頭,金平區私立廣廈學校的課間操不再單調,在專業武術教練的指導下,學生們做起了功夫扇操。該扇操把武術動作與扇舞韻律相融合,編排時充份考慮青少年身心特點。

 學生陳思諾每天都很期待做功夫扇操,回家後還會給爸爸媽媽展示。「跟著節奏揮舞扇子,不僅鍛鍊了身體,還能感受到中國傳統武術的獨特魅力。」陳思諾說。

 「我們不僅想讓課間操更有趣,提升學生身體素質,更希望學生在練習中培養專注、堅持、謙遜的品格,實現文化傳承。」廣廈學校體育教研組組長趙安榮說。

  「AI老師」教你練跳遠

 在廣西玉林興業縣第一實驗小學,六年級學生譚錦湍站在AI體育設備大屏前,通過人臉識別和舉手示意完成驗證,開啟個性化運動模式。系統即刻捕捉他的運動軌跡,計算成績、評估動作質量,再實時播報結果。課後,他還收到一份運動報告和鍛鍊建議。

 這是新學期學校引進的AI體育設備,可以指導學生進行立定跳遠、跳繩、高抬腿練習、仰臥起坐等運動。

 「每次跳完就能看到成績和排名,發現自己一次比一次跳得遠,就特別想再試一次!」譚錦湍說,有了新設備,大家更喜歡做運動了,「除了體育課,課間我們也經常進行體育比賽,大家都搶著玩!」

 類似地,內蒙古準格爾旗實驗中學不久前引入「AI智慧運動系統」,能測試跑步、引體向上等九個項目。每個項目都有排行榜,誰能「霸屏」體育「風雲榜」是孩子們津津樂道的話題。

 「以前一個體育老師只能負責一個項目,現在可以把學生分成幾組,讓他們看指導視頻、自行練習,我們則用平板讀取學生的運動數據。」學校體育老師張凱博感覺,教學更方便也更科學了。

 AI正以多種形式深度融入校園體育生活。走進長春市南關區華澤學校,顯示大屏上,吉林省校園運動平台正以電子地圖的形式呈現學生運動狀況,體育活動實時參與人數、平均運動時長、活動強度、運動類型等一目了然。相關設備通過攝像頭、微震探測節點,採用震動、聲音、圖像多模態AI融合技術,對學生活動參數進行統計分析。

 「像這樣的監測設備,我們在校園裡安裝了十八處,涵蓋體育運動場、室內運動場館和校園內甬道上的活動場地。」該校副校長王雨介紹,「這為學校體育課程、大課間、課後服務的活動設置提供了數據支撐,我們可以更加科學合理地優化體育教學及相關活動。」

  體育課學甚麼「我來定」

 「選羽毛球的人太多了,根本搶不上!」在江蘇南京明道學校,初一新生一進校,就發現這裡的體育課有點不一樣。

 學校新學期進行了體育課改革,試行選課制。全年級三百多名學生全部打散,根據各自興趣選擇課程,可選科目有足球、籃球、羽毛球、乒乓球、田徑、啦啦操等。

 「沒想到我們大學時才有的搶課,他們初一就體驗到了。」家長們頗為感慨。校長張建波介紹,學校特別重視對孩子身體素質和體育精神的培養,每周二到周五的晨課時間都給了體育,體育節更是「按照奧運會標準辦的」。

 與大學和奧運「對標」的背後,是全社會對體育功能的認知逐漸深化,體育在青少年教育中的地位不斷提升,催生體制機制創新。

 今年秋季學期起,江蘇全省小學全面施行每天一節體育課,初中試點每天一節體育課,到二0二六年秋季學期實現義務教育學校全覆蓋。體育活動時間變多了,但不少學校面臨師資、場地短缺等問題。

 江蘇省無錫市經濟開發區教育局副局長錢柯介紹:「我們吸納專職體育教師、外聘教師,以及有專業運動背景的家長,彌補師資缺口;同時加強對班主任、其他任課教師的體能、安全、體育技能等方面的培訓。」

 在北京,過去一年相繼推出課間延長五分鐘、廣泛開展班級聯賽等舉措,取得積極成效。今年秋季學期,中小學校園體育活動和體育課程設置進一步完善。

 北京第二實驗小學的新學期以一場趣味運動會開始──「旋風跑」項目由四人協作持桿繞樁,考驗團隊默契;「萬水千山大接力」包括丟沙包、跳繩、滾輪胎等項目,鍛鍊學生的綜合體能……

 「我們把教育智慧融入體育活動設計中,引導孩子通過運動發揚優勢、補強短板。」校長蘆詠莉說,「學校將持續通過班級聯賽、課間微改革、社會場地共享等方式,構築更立體的青少年健康促進體系,從而實現體育育人、全面發展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