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會風情)東北黑土地有了地質檔案    王立彬

 黑土層的厚度遠超我們想像。

 在黑土地調查項目區,地下最深50米以內還分佈著厚度大於20釐米的多層黑土,這為研究黑土的形成演化提供了新的科學材料與視角。

 6月25日是第35個全國土地日,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發佈了這一成果。由中國地質調查局自然資源綜合調查指揮中心牽頭,中國地質調查局廊坊自然資源綜合調查中心等5家單位歷時3年完成了這一調查,項目涵蓋《國家黑土地保護工程實施方案(2021-2025)》確定的東北地區83個典型黑土分佈縣(市、區、旗)。

 調查累計完成各類鑽孔21242個,天然剖面和探槽8077個,採集岩土水樣品近18.5萬件,獲取測試數據超122萬組,全面構建了1:25萬精度為主、1:5萬精度為輔的調查體系。東北黑土地地表基質層首次實現系統調查與深度解剖,東北黑土地有了「地質檔案」。

 據中國地質調查局廊坊中心副總工程師侯紅星介紹,此次調查首次劃定黑土地「可量化邊界」。黑土地邊界長期缺乏統一標準。本次調查根據「黑土層厚度點20釐米、有機質含量點15克/公斤」指標,首次「量化認定」黑土地分佈面積38.75萬平方公里,約佔調查面積的94%。

 調查發現,項目區地下5至50米深度範圍內,還分佈著厚度大於20釐米的多層黑土,有機質含量在15至77.5克/公斤之間。

 項目組基於近3萬件樣品數據,計算出2米以淺地表基質層全碳儲量為34.01億噸,有機碳儲量達21.17億噸,其中20釐米以淺表層碳儲量為5.64億噸。這一數據可為「以地控碳」的科學研究提供支持。

 侯紅星說,這些碳長期穩定地儲存在土壤中,是地球對抗氣候變暖的天然「緩衝器」。如果這些碳因過度開墾等人類活動或自然擾動釋放到大氣中,將顯著加劇溫室效應。國際關注此前多集中在地表30釐米內土壤碳儲量,約佔全球碳庫的約40%。此次數據將範圍擴展到2米,揭示了更深層土壤碳儲存潛力及不同深度層次碳分佈,表明研究氣候、碳問題需要增加深部關注。

 基於地表基質層構型與黑土層結構特徵,項目團隊構建了穩定性評價模型,劃分出穩定區、較穩定區、潛在不穩定區與退化區;構建以土壤厚度、有機質含量、氮磷鉀養分、容重等為核心指標的綜合質量評價模型。結果顯示,項目區黑土地穩定與較穩定區面積佔比86.34%,黑土地質量中等及以上區面積佔比88.66%。

 中國地質調查局廊坊中心技術方法室副主任任柄璋說,目前面臨退化風險的黑土地區域,不同類型退化與地表基質層結構高度耦合,如土+沙構型區易沙化、黏土+粉沙構型區易鹽鹼化、土+礫構型區則面臨「破皮礫」問題。這表明黑土退化防控需回歸地質根因,「基質先行」,精準修復和靶向治理,從而為黑土地分等定級、建檔立冊、高標準農田建設提供科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