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者何人)庭前柏樹子  李蕭錕  

趙州從諗禪師流傳於叢林的公案,其中最為世人常點題的、誦詠最久的,當屬他的「庭前柏樹子」了。

僧人問趙州禪師:「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趙州:「庭前柏樹子。」

僧人曰:「和尚莫將境示人!」

 趙州:「我不將境示人!」

 僧人再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趙州:「庭前柏樹子。」

在禪宗公案中,師徒間對話最常見的一句使是「如何是祖師西來意?」,表面上問的是「達摩祖師西來的意旨何在?」而實際上問的是「如何是佛?」或「如何成佛作祖?」或「如何開悟?」

趙州的回答顯然答非所問,其實禪宗公案類似的回話,都答非所問,難怪僧人不得其解,就如同蚊子叮鐵牛,苦無下嘴處。

汾陽善昭禪師為這則公案寫了一首詩:

庭前柏樹地中生,

不假牛黎嶺上耕。

正示西來千種路,

鬱密稠林是眼睛。

「庭前柏樹地中生」句,喻道本天成,如眾生本具佛性,不假修持,緣至即能開悟,如柏樹之成長,不待牛犁耕作,只要陽光、雨水等四時運作合宜,自然成樹成林,亦即因緣際會,千條道路,都是入道之門,因為道無所不在,自性遍周沙界,趙州因柏樹子正在庭前,故舉柏樹子答僧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