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者何人)無情的說法  李蕭錕

唐代洞山良价禪師年輕時,篇了「無情說法」四字,到處求教於諸方禪者,始終不解。

有一天,來到雲巖禪師處,開口便問:「無情說法,說給誰聽,誰能聽到?」

雲巖答:「無情說法,說給無情聽,無情能聽到◦」

洞山問:「那雲巖禪師您能聽到嗎?」

雲巖答:「我若能聽到,我便是那無情,我便是那草木瓦石,你就無法聽到我在說法!」

洞山問:「為甚麼?」

雲巖禪師不發一語只舉起了手中的拂塵,然後對着洞山問 : 「你聽到了嗎?」

洞山疑惑地答:「甚麼也沒聽到。」

雲巖禪師:「我是人,我是有情物,我說法你都聽不到,那無情的草木瓦石說法,你更聽不到了。」

雲巖禪師繼續說:「你應該讀過《佛說阿彌陀經》吧!那些水流聲、樹林聲無時無刻不在說法啊!」

洞山良价忽有所悟,便作偈說:

也大奇,也大奇,無情說法不思議,

若將耳聽終難會,眼處聞時方得知。

洞山的體會在「眼處聞時」四個字,亦即不只用眼去看,還要用耳聽、用鼻嗅、用舌嘗、用身去碰觸、用意念去思維,包括全部身與心六根的參與,交互作用,才能會知,才能體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