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履痕)參訪梁啟超故居   秋葉

從「鳥的天堂」出來是上午十一點,我們決定去梁啟超故居。

巴金先生在《鳥的天堂》一文中寫到:「第二天,我們划着船到一個朋友的家鄉去。那是個有山有塔的地方。」——巴金先生說的「划着船到一個朋友的家鄉去」,就是去了梁啟超的家鄉,那是一九三三年六月初。

我們是在今年四月初清明節期間參訪梁啟超故居的。當年巴金先生與友人划船去的,我們當天是乘坐網約車前往的。在鳥的天堂,我們沒有找到可以乘船去梁啟超故居的碼頭。如果可以乘船前往,我倒是非常有興趣、也非常樂意沿着大文豪當年的路線乘船前往,跟坐汽車相比,想必沿途又是另一種風景,又是另一番感受。

梁啟超故居在新會茶坑,茶坑,顧名思義是茶之鄉吧?是很形象,很特別的地名。茶坑距離鳥的天堂(鳥的天堂所在地叫天馬,地名也很特別)很近,汽車十幾分鐘就到了。車子進了村子,房屋都是兩三層的樓房,街道巷子很乾淨,店舖多為售賣陳皮和茶葉的,新會是陳皮之鄉,茶坑陳皮更是新會陳皮之代表,自然遍地都是陳皮店舖了。汽車在村子裏七拐八拐地,終於停了下來,梁啟超故居到了。

故居門票在大門對面的售票亭那裏免費領取,領了入場券,再由大門口驗票進入。故居主要由梁啟超紀念館、故居、仁軒學校組成,中間有一廣場,廣場上聳立着梁啟超先生雕像,是一尊全身雕像,雕像梁啟超先生西裝革履,戴着領帶,西裝是那種長及膝蓋的燕尾服,右手叉腰,顯得瀟灑而氣度不凡,身型瘦削,嘴角堅毅,目光堅定而溫和地凝視遠方,神態栩栩如生;雕像背後是巍巍青山,山上有一座塔,就是那座著名的凌雲塔(一說叫「能子塔」)了,果然這裏是「有山有塔的地方」。

我們先參觀故居。故居是一排常見的嶺南灰磚房,從外表看應該是修葺過的,掛「梁啟超故居」牌匾處為故居入口,也是正門,沒有我想像的嶺南大戶人家傳統的那種木柵欄大木門,相對有點窄而小;故居的二樓閣樓有大幅的落地玻璃窗戶,估計也是後來翻新的,甚至是近年才翻新的。正門進去旁邊首先是書房,從書房旁邊的樓梯可上樓上閣樓。 廳堂是中國傳統的堂屋式,兩面為臥室,擺放着中式純木家具,臥室的層高比較高,臥室裏有木樓,用於儲存物品,可見梁啟超家人當年很是重視家居收納的。沿着門廊走到天井,有個小小的花園,牆壁上懸掛着字畫,字畫講述梁啟超幼年的故事。廳後設有祭祀用的神閣,木構築,飾木雕花,很是精美。參觀過程中,有遊客發表高見:「梁啟超家當年是大戶人家啊,有錢啊!這房子這麼寬,還有小花園,還有書房……」來故居,特別是參觀了怡堂書室之後,少不了有人第一印象會這樣認為。其實,看資料得知,梁啟超的曾祖父、祖父,父親都是務農的農民,只是他們信奉「詩書傳家遠  耕讀繼世長」,他們重視教育,重視讀書,梁啟超曾祖父建了怡堂書房,梁啟超少年在此讀書、接受儒家傳統教育,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梁啟超考試中選舉人後,其父親修建了故居。由此可見,梁啟超幼年時家境並不是多麼富貴的,梁啟超之所以成為梁啟超,除了他天資聰穎,自身非常努力之外,更離不開他的父親、祖父輩重視教育的理念,這在當時落後的封建社會普通農民家庭裏是非常難得的。

參觀完梁啟超故居,我們又仔仔細細地瀏覽了梁啟超紀念館裏的展品,對梁啟超及其家人多了幾分瞭解,深刻理解到在那個風雲際會的特殊年代,梁啟超一代偉人之偉大。而他把重視教育的家風延續了下來,他的九個子女多數都有留學經歷,九個子女均在不同領域取得卓越成就,被譽為「一門三院士,九子皆才俊」。

梁啟超的子女有他們天資聰穎的基因,但他們的成長和優秀與梁啟超對其子女的後天教育密不可分,這從他和子女繁多的書面通信可以看出,他總是不厭其煩、細緻認真地和家人、同子女保持着毛筆手寫書信的習慣,信的內容通常由小事談起,表現了開明平等的對話態度,而不是以長者身分時時教訓人。可見,開明通達的教育成為他家庭成員普遍成才的關鍵,這值得我們深思和借鑒。

故居的出口在紀念館後面,要經過一家很有特色的新華書店,該書店面積不算小,裏面有很多梁啟超的著作,或者後人研究梁啟超的作品,還有關於梁啟超的連環畫書(小人書),我們購得《梁啟超家書》《歐遊心影錄》《梁啟超家書》和《美的生活》四本書,意猶未盡,再購得一罐十年陳皮,滿載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