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西湖,每個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美麗西湖。去西湖,你最想去遊覽哪個景點呢?
我的閨蜜張她就最想去遊覽雷峰塔,因為她感慨《白蛇傳》裏白娘子的癡情;而我,最想在西湖上泛舟,張岱的《湖心亭看雪》寫到:「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那是多麼寂靜而美好的畫面,我還想在蘇堤上漫步賞花,在斷橋上體會許仙白娘子的相逢,在西泠印社感受文化魅力,如果還能在月光下看到三潭印月,那就更完美了!
想想就很美,是吧?然而,這次真正去了西湖,又是何種情景呢?
我們是四月下旬的一個星期天上午去西湖的。因為當天是星期天,按相關規定,旅遊大巴需在西湖景區周邊停車換乘,於是我們乘坐的旅遊大巴只能停在將台山停車場,大家步行到停車場旁邊的換乘點,換乘公交車。
沒想到才早上九點半,換乘站點已經人山人海,遊客排着彎彎曲曲的長隊,人頭攢動,嘈雜不堪,更有大叔公然吸煙,每一輛公交車裏更是擠得比沙丁魚罐頭還要滿。我們這隊從澳門來的教師而且是女教師居多的隊伍平時哪裏見過這種候車的陣仗?一個個目瞪口呆!好在導遊小伙子很機靈,趕緊前去跟維持秩序的交警溝通了一番。輪到我們上車了,我們有序上車,被安排在公交車的後半截,待我們坐定,才又繼續放行上客;旋即,遊客爭先恐後地擠了上來,很快,車廂前半部座位坐滿了,過道也站滿了,他們想往後面過道擠,衝在前面的人突然一下子看到安安靜靜地坐在車廂後半部的我們這一群,他們立馬站定,不再往後擠了。
我們是在淨慈寺附近下車的。我很想進淨慈寺去看看,宋代詩人楊萬里的《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寫出了西湖夏天的美景,也讓我記住了淨慈寺。可惜跟團遊必須隨大隊,於是一直往前走。到了花港觀魚,卻只能在人群中穿梭,匆匆進去用個洗手間(洗手間也免不了要排隊),匆忙瞥一眼不遠處水中游動的紅色錦鯉,然後出來湖邊排隊,等候坐遊船。
排隊等候的時候,只見西湖邊遊人如鯽,我們感慨西湖的遊客真多!導遊說今天遊客不算多,我們還行走得很順暢,他手指斷橋方向,說,看到橋上的人了嗎?我們說看到了,好多人!他說,如果「五‧一」、「十‧一」假期來西湖,到處都是此刻斷橋上那麼密集的人!
大家都想來西湖走走看看,西湖的確是很美。此刻,岸邊的柳樹已經垂下了長長的的綠色的枝條,枝條隨風輕輕搖擺,西湖水面遼闊,四周青山如黛,周圍都綠意盎然,沒看到繁花似錦的鮮花。記憶中第一次來西湖是四月初,到處都鮮花盛開,有粉紅的櫻花、桃花,雪白的梨花、白玉蘭,導遊小伙子說今年的花開得比較早,現在已經四月下旬,而且上星期那場大風也把花吹落了,所以,現在沒花了。雖然遺憾沒看到花團錦簇的美景,但西湖這深深淺淺的綠意也讓人感覺好舒服啊,綠得如此乾淨,透亮!
上船了,船上的窗戶不能全開,有家團遊客帶着兩個小孩:一個五六歲的小女孩,一個三歲左右的小男孩,兩個孩子在船上走來走去,家長並不理會,只自顧自在船艙最前面拍照,終於,兩個孩子打起來,姐姐抓傷了弟弟的臉,弟弟嗷嗷大哭起來,家長呵斥起來……唉,像張岱那樣寂靜的西湖呢?也只能停留在美好的文字裏了。我和閨蜜張不禁艷羨起在湖上蕩漾的另一種小船來:那小木船是人力划槳的,不是我們這艘這樣的機動船,小木船的小小船艙中只相對而放着兩張舒適的竹編沙發,中間一小几,小几上有茶,有水果,有茶點,小木船上最多只坐三五人,相對而坐,賞景,品茗,好不愜意呀!
這時候,我終於明白了:西湖啊西湖,遊人如鯽的西湖,美麗的西湖,如果要遊覽,千萬別跟團,還要選對時間。如果你只是想隨隨便便去西湖「到此一遊」,那就最好不要去了,因為我聽到西湖在哀歎:「唉,我太累了,幾乎沒有時間停歇一下呀!這麼些人來西湖,是真的喜歡西湖才來的嗎?」
聽說西湖只有大清早或者黃昏時遊客才少一點,如果是,那就只有個人遊了。
張岱還在《西湖七月半》中寫到:「西湖七月半,一無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原來國人的審美一直都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