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濱州一家超市的四十四週年店慶,因「1元4個饅頭」的促銷活動,演變成一場關於尊嚴與現實的公共審判,在網上成為熱搜。員工將饅頭扔向地面,白髮老人或跪或趴爭搶的畫面,在網絡上掀起軒然大波。超市事後將涉事員工停職,但這場爭議的本質,就是這樣可以堵住悠悠眾口?
支持超市的一方認為,此舉是「效率至上」的現實選擇。店慶當天人潮洶湧,若不分散投放,前排顧客可能壟斷所有優惠。員工解釋:「扔饅頭是為了讓後面的人也有機會買到」。況且,饅頭有塑料袋包裹,未直接接觸地面,衛生問題並非核心爭議。
但反對聲浪直指此舉的「羞辱性」。中國傳統文化中,「嗟來之食」象徵施捨與輕蔑,更何況是讓長者俯身撿拾?網友批評:「這不是銷售,是馴化」。即便超市辯稱無惡意,畫面的衝擊力已超越實際後果—它觸動了社會對弱勢群體尊嚴的敏感神經。
然而爭議中較少被討論的,是搶饅頭的老人們的動機。他們多經歷過物資短缺年代,對「1元4個饅頭」的性價比有着近乎本能的執著。正如評論所言:「他們不是貪小便宜,而是在用身體記憶對抗通脹」。對這代人而言,彎腰撿拾的「不體面」,遠不如省下幾塊錢的「實在」。
這種價值觀的斷層,恰是爭議的根源。年輕一代譴責超市「不人道」,但老人可能更困惑:「明明拿到了便宜饅頭,為何外人要替我們憤怒?」
超市最終將涉事員工停職,此舉被部分輿論視為「息事寧人」的妥協。事實上,真正的問題在於促銷活動的設計缺陷:例如未設置限購、分時段發放或增派人力疏導,反而依賴「拋擲」這種原始手段。
再者人群推擠可能引發踩踏,是次未有造成人身傷害已經是萬幸,食品安全爭議更是公關災難。
員工或許是執行層面的「最後一根稻草」,但決策層的應急預案缺失才是主因。若僅懲處前線人員,無異於將系統性失誤轉嫁給個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