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搜聞)從「新奇玩具」到「實用好物」 吳燕霞 楊仕彥

 清晨的泰山南天門,山風裹著寒意掠過海拔1460米的石階。當第一批遊客還在艱難攀登時,一隻銀灰色四足機器狗已馱著半人高的儲物箱,在陡峭的「十八盤」上完成多個來回。這段視頻在中國的社交媒體上走紅,「它居然會側身避讓!」一位遊客舉著手機追拍機器狗,鏡頭裡這個最大載重120公斤的智能機器狗在45度斜坡上穩如磐石。

 這是泰山文旅集團物業管理有限公司用來測試搬運貨物和清運垃圾的機器狗,它正在解決困擾景區多年的難題——泰山景區年接待遊客超800萬人次,年垃圾產生量達到2.4萬噸,垃圾清掃、運輸難度大,運輸成本高。景區工作人員表示,機器狗能爬山、涉水、越障,還能完成負重行走,顯著提升垃圾清理效率。

 這一幕是中國消費市場智能機器人熱潮的生動縮影。從2025年春節售價9.9萬元的人形機器人Unitree G1迅速售罄,到電商平台各類「AI仿生陪伴機器人」熱銷,消費者對智能機器人的認知正從「新奇玩具」到「實用好物」轉變。

 「它不僅能幫我取快遞,還能提醒老人吃藥。」有買家在宇樹Go2機器狗商品評論區寫道。這款產品已成為不少中國家庭「觸手可及的智能助手」。

 根據2024年首屆中國人形機器人產業大會發佈的《人形機器人產業研究報告》,預計2025年,中國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約53億元;到2029年,中國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或將達到750億元,將佔世界總量的32.7%。

 這股熱潮背後是堅實的政策支撐。2023年11月,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明確發展目標,到2025年,人形機器人創新體系初步建立,關鍵技術取得突破,確保核心部組件安全有效供給。重慶、深圳多地也相繼發佈政策文件,支持重點攻關具身智能機器人大模型生態體系相關技術,並給予資金支持。

 當AI突破「數字大腦」局限,開始擁有「物理身體」,智能機器人開始承擔養老陪護、家庭管家等多元角色,撬動萬億級市場。

 家住重慶渝北區的張黎今年70歲,幾年前中風後,他的下肢精細控制能力下降,影響到日常行走。不久前,女兒為其購買了一套穿戴式外骨骼機器人,進行康復訓練後,身體狀況改善明顯。

 「近年來,穿戴式外骨骼機器人被很多人接納,幫助老年人以及腦卒中、腦損傷等肢體功能障礙者進行康復訓練。」重慶一家醫療科技公司市場主管葛承軍介紹,機器人配載了多組傳感器,可以檢測用戶髖、膝關節的運動數據,通過智能技術運算分析預判動作意圖,實時進行馬達控制,驅動外骨骼及時提供輔助力量,增加患者動力耐力和穩定性,從而改善用戶活動的獨立性和靈活性。

 情感需求催生更細分的市場。在中國社交平台上,「遛機械犬」話題播放量破億,AI寵物憑藉「永不離線」的陪伴屬性,成為不少年輕人治愈孤獨的「賽博伴侶」。近日,一款名叫「哮天」的機器狗在網絡上「出圈」,它不僅能跑能跳,還會扭屁股賣萌與人互動。

 恆之未來(重慶)創新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康嘯虎介紹,「哮天」是一款高集成化的小型智能四足機器人產品,重量僅有850克,成人可單手持握。它能夠理解並響應人類指令,可以流暢地完成坐下、跳躍甚至跳舞等動作,支持App、遙控手柄以及AR、VR技術等多種交互控制方式。

 從泰山清潔工到家庭伙伴,從養老助手到智能寵物,智能機器人正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滲透中國消費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