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喜歡跟着媽媽到街市買菜,圖的是每次買完後,經過路邊賣吃的小攤位時她會買點好吃的給我,那時候超市還沒有菜肉供應,一般市民只有每天提着大袋光顧街市攤販。
到了現在,已很少到街市購物,與我同輩的一幫好友,有的甚至已十年沒踏進過街市。其中一位有聘用家傭的May說:「……不可能有時間每天往街市逛,反正家裏冰箱夠大,一星期跑一趟超市已足夠,甚至在公司趕貨期間,只到超市選購並要求直接送貨上門。」Sam贊同地說:「我也越來越少到街市去了,如今比較之下,街市好些貨品已不比超市便宜,儘管還有一部分魚肉的確比超市新鮮,種類也多,可這小小的優點又算甚麼?若買多些還不是要放冰箱,跟在超市買凍貨根本是一樣。每當想起要為那一點點的『新鮮』而要踏進那濕淋淋的地面就怕怕。」So也附和說:「所以,除非是大時大節,或要招待親友聚餐,為火鍋準備材料等等才願意走進街市。」接着,另一位單身的Jason續說:「雖然現在街市已裝有空調,衛生環境也比過往有改進,然而,硬件設備即使改得再好,可仍改變不了部分人的壞習慣,還是依舊拿着濕漉漉,表面沾有魚血或菜等的塑料袋,大搖大擺在街市來回走動,也不知是有心或無意,總之都是『不帶眼睛走路』的人,無論我怎麼左閃右避,褲腳總易『被沾濕』,所以,免得過都不想踏入街市。」街市常客琴姐插話說:「其實只要有車位可泊,我不介意多到街市買新鮮食材做飯煲湯,而且已有多個街市設有熟食攤位,味道佳價格又便宜,中午當飯堂也不錯,最近還有街市計劃加入文創元素……」
聽着他們各自發表意見的時候,忽然令我想起有一天站在街市門口附近,跟朋友通電話時看到的一幕。一位大嬸帶着一個七歲左右的孩子到街市,她叫孩子留在小販區等她,孩子站在我旁邊閒得無聊,於是慢步走到各個小販攤位處,摸摸這個、問問那個,精明的攤販哪會不懂小孩意圖,於是都不答理他,有的還揮揮手要他走開,不好脾氣的會走出來向男孩嘮叨幾句,這男孩也夠頑皮,你越趕,他越得戚,還故意拿走物品引誘攤販去追他,對面的攤販見狀,馬上幫忙攔住男孩,想從他手上拿回貨品,卻冷不防被頑童一拳打中,見形勢不妙,男孩快步跑開,可卻不小心跌倒在梯級上。擦傷了腳的他嚎啕大哭起來,那殺豬般的哭叫聲果然成功把大嬸引來,當看見兒子受委屈,相信沒幾個做母親能忍得住不追究,可當其他攤販紛紛上前訴說原委,口徑一致指責是男孩不對的時候,那臉上風雲變色的母親只得拖着兒子一邊走一邊回頭說:「你們不用恃着人多蝦人少,我不怕,我現在就去報警,現在就去,你們等着……」
到底她有沒有真的去報警呢?我跟大多數人一樣,既沒有留下來看結果,也沒有在事後追問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