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起麥當勞,我第一想到的並非薯條漢堡包,而是深植童年記憶的麥當勞叔叔、漢堡神偷、小飛飛和滑嘟嘟。那些掛着誇張假髮與繽紛戲服的虛構人物,曾幾何時是孩童眼中比超級英雄更真實的存在。但在某個時間轉折點,這些彩色圖騰開始從廣告看板悄然淡出,最終變成玩具附贈的迷你貼紙,成為八零後、九零後的集體回憶。
或者許多人不知道,這無聲的告別,實則是場精心策劃的生存革命。當聯合國將兒童肥胖列入全球健康議程,麥當勞就意識到「快樂製造機」的形象已成為商業詛咒。這位曾經滿載歡樂的小丑叔叔,在健康意識抬頭的家長眼中,逐漸異化成誘惑孩童的糖衣魔鬼。這迫使金拱門啟動「去童話化」工程:在內地的開心樂園餐自動送上新鮮蘋果切片,然後全球門市陸續撤除遊樂設施,最終連虛擬代言人也成為必須切割的歷史負資產。
當代企業的轉型法則在此顯露無遺,在ESG(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成為資本市場通行證的時代,品牌必須將社會責任內化為基因。麥當勞近年力推植物肉漢堡與再生材質包裝,並且不斷放棄塑膠飲管,這些舉措看似與當年的快樂背道而馳,實則是對消費主義的深刻妥協。當投資者用永續指數篩選標的,企業亦不得不將童趣元素替換成可量化的道德代碼。
這種蛻變映照着現代職場的現實,我們也在專業化進程中掩藏個性稜角。企業都要求員工多參與公益活動,取代個人的興趣嗜好,用專業的證書覆蓋生活痕跡,原來,我們都是在向公司繳交個人的ESG報告 。我們既要用ESG塑造形象,但又保留些許童真作為情感的底線。正如職場人將幼稚園照片設為微信的頭像,用漫畫卡通人物放在群組的背景,那些被捨棄的天真,終究會以某種數據化形式重獲新生。或許這就是成長的真相,不是童話消亡,而是我們學會將幻想摺疊成更合乎社會規格的形狀,繼續在現實的齒輪間轉動。
我依然建議用虛構人物做形象代言,畢竟用真人作為品牌代言人總會有失德的風險,至少嘛,卡通裏的白雪公主一定比真人版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