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量版小攤經濟 香港都市下的煙火氣

 【香港中通社四月六日電】(香港中通社記者 張明臻) 在香港一些街道上,可以看到五顏六色的模塊化迷你小店舖。在這些小盒子里,有清晨就出攤賣水果的六七十歲老夫妻、有中午才開門賣衣服的中年阿姨、也有下午才來開鋪修電器的爺爺、還有臨近夜晚放著老CD音樂慢慢收攤的大哥。

 香港疫情後加大力度發展旅遊經濟,當中小攤經濟再被提出;所涉及問題除了經濟外,也關乎城市文化。

 不少人認為,香港城市規劃的獨特之處恰恰在於城市化和煙火氣的結合。當你走在高樓林立的街道上,可能再多走一個路口,就是規劃有序的小攤街市。

 灣仔的機利臣街,賣花、賣衣服、賣水果的小攤種類齊全。當中,永誠水電淩師傅一九七五年就開始擺攤,他對記者介紹,租下這個攤位每月二千港元,對他來說比較容易接受,很多門店舖疫後都因租金太貴關門了。自己生意雖能負擔得起,但也沒之前那麼好。政府每天早上十點會來查牌,這個固定攤檔牌照是政府的,現在沒的買,牌也越來越少。

 之所以說「限量版小攤經濟」,是因為真的限制數量。

 社會對小販擺賣活動意見不一,部份認為可為市民帶來便利,並具本土特色;但有不少指易造成阻塞、環境滋擾、或衛生風險。

 前巿政局自一九七0年代初起,在一般情況下已不再簽發新的小販牌照。二00九年初落實小販發牌政策檢討後,至二0一二年完成簽發六十一個新的流動和二百一十八個新的固定攤位小販牌照。

 翻查二0一0年文件,固定攤位小販牌照每年一九八0港元;流動小販牌照方面,流動車每年收一萬八千四百八十港元、冰凍甜點每年二千一百港元、其他類別為九百八十港元等。

 隨後,政府在二0一九年及二0二二年,合共推出五百四十個空置固定小販攤位以供申請。目前,香港共有四千八百八十五個持牌固定小販,二百四十四個流動小販;當中逾七成固定小販年過六十歲,達三千五百六十五人;流動小販近九成都是六十歲以上。

 固定牌照可以繼承或轉讓,流動牌照則不可以。相對於固定攤位,可以見到流動攤位是少之又少。

 大家最常見的是賣紅薯、板栗、鵪鶉蛋的一對老夫妻在銅鑼灣一帶遊走,一個紅薯要五十港元左右,不少人推測他們年收入要過百萬;東涌也有一個大爺,請了兩名員工,一人負責烤紅薯,一人負責炒栗子,自己則坐在後面抖腳看報紙。

 但也有打擦邊球的情況。在灣仔街市附近街道上,一個七十五歲的爺爺自己坐在零點五立方米左右修手錶的工具箱旁。他對記者說,自己沒有牌照,但也沒有警員來驅趕他,猜測是他不售賣食品,如果是食品可能就會更嚴格。

 隨著要發展旅遊業,政府也重視起「小攤經濟」能起到的作用;包括廟街的翻新、偶爾在維港邊開展限時小攤活動等。

 但政府去年底最新風向仍看似無意調整小販發牌制度,認為現時已有既定機制,在平衡各方需要及符合政策目標下,足夠吸引旅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