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通社四月四日電】(香港中通社記者 施鑫岳)「台灣是全球大部份先進半導體的生產地,台灣將面臨百分之卅二的關稅。」美國總統特朗普宣佈「對等關稅」政策,在對六十個貿易夥伴課徵更高關稅的行列裡,美國將對台灣加徵百分之卅二的關稅,這個數字比鄰近的新加坡、日本及韓國都要高。標榜台美關係好又忙於搞大罷免的民進黨當局,似乎仍未想好應對之策。
在此之前,台行政機構負責人卓榮泰三日凌晨發文稱,將把準備好的策略告訴民眾,還要大家「安心入睡」。當台灣被加徵百分之卅二關稅的結果出爐後,此一貼文隨即被大量網友湧入留言,諷刺「有政府會睡覺」。有人直言「台積電給了,武器也買了,結果還被美國課百分之卅二高關稅,怎麼守護台灣?」
直到晚上約八時,賴清德才在社交平台發表聲明,稱美國「對等關稅」政策未能合理反映台美貿易結構的高度互補性。對於這項關稅措施不合理之處,會要求有關部門,持續與美方「強力交涉」。
語氣看似強硬,但就如何與美方交涉,將關稅帶給台灣經濟的衝擊降至最低,維持台灣產業的競爭力,賴清德隻字未提。
百分之卅二的關稅對台灣經濟影響有多大?相關分析迅速見諸於多家台媒報道中。有說根據模型推估,台灣對美出口將減少約百分之六十三,換算下來約等於GDP收縮百分之三點八;有說對台灣GDP直接影響介於百分之十五至百分之二十之間;也有未給出具體數字的,但承認未來二至三年內台灣GDP將面臨顯著下修壓力。
但不管實際影響如何,至少有一點可以確定:一旦「對等關稅」落地,以出口為導向、經濟發展高度仰賴對外貿易的台灣,必將受到巨大衝擊,未來恐面臨衰退風險。
本次關稅措施中,鋼鋁製品、汽車和汽車零部件、藥品、半導體和木材製品等,不受「對等關稅」約束。台灣最關心的半導體似乎暫時逃過一劫,但絕非高枕無憂。
在記者會上,特朗普特別點名台灣,並再度指責台灣「奪走了美國所有的電腦和半導體芯片」,強調美國的關稅威脅,將促使台積電額外增加對美國投資一千億美元。上個月,台積電才宣佈,在現有對美國的六百五十億美元投資外,再投資至少一千億美元,用於建造三座晶圓廠、兩座先進封裝廠以及研發中心等設施。但從特朗普的表態來看,很顯然台積電做得還不夠。
果不其然,事隔僅一天,特朗普就表示,很快會對半導體徵收關稅。看來美國下一個「關稅大棒」,即將揮向台灣的產業根基。
「台灣手上沒有任何可以跟美國談判的籌碼。」台灣政治大學經濟系教授林祖嘉向香港中通社記者悲觀表示,民進黨當局早早將台積電拱手相讓,現在已無牌可打。短期內台灣或可通過增加對美天然氣和石油採購平衡貿易逆差,但並非長久之計,也無助解決台美貿易之間結構性問題。
近年來,民進黨當局緊抱美國大腿,開放美豬美牛,大肆採購軍武,將優勢產業打包奉上,更配合美國政策賣力「抗中」,卻仍被高關稅重擊。除了高喊「不合理」「不公平」,還能端出甚麼像樣的對策?送出台積電後,自以為棋手的棋子賴清德還會下甚麼險招?是不是只剩下交更多「保護費」來換取美國手下留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