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踏進西藏那曲市色尼區「牧人寶庫」藏式茶館,筆者就被覆蓋1200平方米的巨大黑帳篷所震撼。穹頂上,陽光透過白布設計溫柔地灑向整個茶館。
穹頂之下,茶館四周和過道上,各種西藏民俗物件琳瑯滿目,達700餘種、3000多件,有的已有數百年歷史。給牛犢餵奶的牛角奶瓶、火柴盒大小的便攜酥油盒、防沙塵和雪盲的牦牛毛墨鏡……幾乎所有牧民的生產生活用具,都能在這裡找到——這裡儼然是藏北遊牧文化的一座「博物館」。
那曲市位於西藏北部、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今年45歲的珠珠是這所高原「博物館」的主人,他從18歲就開始了漫長的收藏之路。
珠珠從拉薩或那曲批發各種生活用品,拿到鄰居、朋友、鄉親家裡去交換閒置的老物件,他的足跡遍佈那曲市雙湖、申扎、尼瑪、班戈等縣,甚至到達了更遠的日喀則市、昌都市等地。只要有機會外出,珠珠都會樂此不疲地收集各種老物件。
2006年起,西藏實施農牧民安居工程,以農房改造和扶貧搬遷為重點,越來越多的牧民在冬季選擇定居。隨著安居夢想的實現、生活質量的提升,許多老物件也淡出了人們的生活。
「父親在世的時候曾對我說,牧民傳統的老物件越來越少,遊牧的歷史記憶可能慢慢就被淡忘了。」珠珠告訴筆者。
受父親影響,珠珠喜歡收藏各種牧民的老物件。珠珠記不清他的第一件藏品是什麼,但他清楚地記得,他成家後,家裡最困難時每週只有20元現金維持生計。即使這樣,有人想購買珠珠的藏品時,他硬是咬緊牙關,一件都沒捨得賣掉。
慢慢地,藏品越來越多,珠珠家已經放不下了,只能寄存在親戚朋友家。
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西藏的牧民生活、感受牧民的生活方式,他想了很多辦法。「我想建一個茶館,客人在吃飯喝茶的同時還能了解牧民的歷史和生活。」珠珠說,未來還想聯繫學校讓孩子們來參觀,了解展品背後的故事。
西藏廣大牧區有千百年的遊牧歷史。考古發現表明,青藏高原在新石器時代已有人類活動,早期居民以狩獵和採集為生,逐漸發展形成畜牧業。
為更好地傳承遊牧文化,珠珠創新性地將藏式茶館與民俗陳列方式相結合,讓顧客在品嚐美食的同時,沉浸式體驗民俗文化。開業一個月來,這裡的顧客越來越多,生意一直火爆。
「這家茶館將民俗文化與藏式茶館融合,很有意思。」一位遊客說,在這裡感受到了遊牧文化的歷史積澱和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