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回來,我讓學生自讀《我看大明湖》《花潮》《竹林深處人家》三篇散文,並分別撰寫三四百字的短評。短評可以從立意、選材、結構、語言、寫作手法等角度切入,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作業收上來後,一批改就發現不對勁,不少短評有著一股「塑料味」。為此,我找學生私下談話,不出所料,他們承認是由AI代筆,只好撤回重寫。
如今,隨著GPT、豆包、DeepSeek等人工智能的出現,學生寫作難免會有依賴性,而這也給作文批改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以前看到優美得異常的文字,只要上網搜索,大抵能找到確鑿的證據。可現在AI可以隨機生成不同的文章,委實不好辨認。故此,我不得不打起十二分精神,憑直覺去判斷,以免學生蒙混過關。大抵而言,AI寫作有跡可循,最明顯的莫過於資料出錯,要麼是作者名字弄錯,要麼是引文出處混淆,這都是可見的硬傷。事實證明,完全交由AI做「代筆員」,AI很可能會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
同時,我也發現不少學生在寫短評時,從主旨、結構、語言等角度逐一分析,像同一個模子印出來的。雖說這三篇文章都是散文,但思想內容、寫作特色卻不相同,故評論的思路不宜公式化。畢竟,AI比人類更擅長列點分析,儘管生成的作文面相不太一樣,但骨骼卻雷同化,且露出似曾相識的筋肉。最大的問題是,觀點缺少足夠的理據支撐,容易流於空洞。個別學生甚至還讓AI升級到「判官」角色,行文出現「結構鬆散」「語句冗長」「節奏急促」等批語,讓人「不明覺厲」,可卻說不出個所以然。當我將問題擺在學生的面前,他們心照不宣地笑了。原想沒有證據,還怕他們矢口否認,好在他們都還誠實。
當然,私下溝通,是為了避免一棍子打死,以致打擊學生的自尊心。期間,我發現兩份作品思路大同小異,難得能夠做到「知人論世」。我原以為兩位學生都是靠AI寫作,後來才知是學生抄襲同伴。另一位同學的文筆過於流暢,我也提出質疑,但他坦言是先寫初稿,再讓AI幫忙潤飾。這也無可厚非,需要警惕的是,「整容」過度,容易失真。我想,AI在資料搜索、觀點借鑒、語法糾錯上還是有優勢的,但若是完全交給它代辦,那就本末倒置。曾聽過有大學生讓AI生成文章,然後取其思想精華,自行組織文字,「反偵察」能力挺強。只是長此以往,寫作還會有創意嗎?
無疑,人工智能從專業領域走進了大眾生活。我們都應學會掌握和運用科技智慧,以便更好地去應對時代之變。我們不得不讓學生去與AI對話,但前提是保持自主思想,避免被AI牽著鼻子走。隨著AI的迅速發展,未來教育更需教會學生提出問題、辨識是非等能力。總要記住,AI工具只是我們寫作的助手,而非「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