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是「華北水塔」,是拱衛京津冀和黃河生態安全的重要屏障。
萬里黃河,九曲迴環。在這裡,黃河猶如一條蜿蜒的巨龍,在晉陜大峽谷間奔騰舞動,孕育出老牛灣、奇灣、乾坤灣等獨具魅力的自然景觀。但曾經,這些地方因交通閉塞而成為「貧中之貧」。
近年來,山西深入貫徹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黃河三灣」正迎來翻天覆地的變化,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
老牛灣人的「牛勁」
黃河流過內蒙古高原,折而向南,畫出「幾字彎」的最後一筆,自偏關縣老牛灣村始,進入山西。在這裡,因萬家寨水利工程形成的高峽平湖,與蒼山、古堡一起,共同詮釋著人與自然的相處之道。
不同於黃土高原貧瘠粗糲的刻板印象,如今的老牛灣,黃的底色正在褪去,綠的霓裳不斷綿延。漫山青翠的喬灌混交林,日益清澈的入黃支流,四處清新的空氣,都成為當地新的發展底氣。
然而在三四十年前,「荒邊無樹鳥無窩」「眼前無地不吹沙」還是這裡的真實寫照。從「黃」到「綠」的蛻變何以發生?筆者從三位造林人的「牛勁」中找到了部分答案。
「黃河邊,植樹難。全縣沒有成林地,風吹黃土山。飛沙走石能蔽日,白天把燈點。」在偏關縣從事造林事業的王志敏訴說著當地曾經的造林之難。
當地林業人沒有被困難嚇倒,不斷在這腳下的黃土地上作出各種嘗試。「幹不成也要幹,但不是蠻幹,只要找到對應的解決辦法,總能成功。」王志敏說,他從畢業起就認準了,一輩子只幹造林一件事。
功夫不負有心人。數十年來,「灌木用檸條好」「楊樹只能栽溝底」「不同樹種混交種植防病害」「喬灌結合,一個擋風、一個固沙」等一大批適用於當地的實用綠化經驗,從一次次失敗中總結出來。
老牛灣村的魏永富從當地林業系統退休不久,用他自己的話說,「植了四十年樹,牛勁沒少使,牛罪也沒少受。」他指著村外黃河岸邊一片油松林說,「看,這就是我當年栽下的。」
現在,魏永富在老牛灣村開起了民宿,他家有70張床位,可同時接待100人以上用餐。僅這一項,一年增收超過10萬元。
「現在老牛灣成了知名的旅遊目的地,村內民宿達到29家,村民從脫貧走向致富,不僅是老天爺賞飯吃,更是一代又一代人努力改善生態的結果。我這大半生,自己種樹,自己也乘上了『涼』。」他說。
根據偏關縣林業局提供的數據,偏關縣綠化率從2012年的17.25%提升到2023年的40%,還在持續增長中。
如今,綠已經成為偏關的生態色、幸福色。根據規劃,當地將通過綠色有機農業、綠色新能源、綠色文旅「三綠」發展戰略,持續推進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有機融合,密切協同,讓綠色發展之路越走越寬廣。
奇灣多「奇事」
從老牛灣沿著黃河一號旅遊公路一路向南,至石樓縣辛關鎮馬家畔村,只見黃河陡然迴旋,環抱一個面積2800畝的「黃土峁丘」,流出了近360度的圓形大灣,被譽為「黃河奇灣」。
「對壩壩那個圪梁樑上,那是一個誰……」黃河岸邊傳來了悠揚婉轉的民歌旋律,61歲的高虎應用他獨特的方式給遊客們介紹著美麗的奇灣。
自小在黃河邊長大,後來在外面打工,現在又回到奇灣,高虎應愛帶著遊客領略黃河之美,也願意給人們講講這些年當地的變化。「奇灣多了不少『奇事』,老百姓的光景可和以前不一樣了……」
奇灣所在的石樓縣歷史悠久,山西博物院鎮院之寶「龍形觥」「鸮卣」等國寶級文物都出自這裡。然而,千百年來,山大溝深、交通不便,人們生活貧困。近年來,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引領下,這個以農業為主的縣在特優農業上做「精細」文章,闖出了一番新天地。
山巒間,層層梯田鋪展開來。
這是位於馬兒山的2500畝韃小米種植基地。「這韃穀米可是『老種子』,生命力旺盛,種出來的小米顆粒飽滿,鎂含量比普通的小米高21%。」石樓縣糧食和物資儲備中心副主任霍光偉興奮地說。
石樓縣從2023年開始試種韃穀米,1畝地儘管只產了300多斤,但品質高,價格是普通小米的2倍。今年擴大種植範圍,目前有70多戶農民與縣裡簽了訂單合同,1畝地能夠增收1500元左右。
種植基地的土地已經通過了有機認證,小米有機認證也正在申請中。「我們還進一步深加工,開發了小米飲料、小米酒……下一步還要試種小玉米的老種子。」霍光偉說,「從無到有,奇灣就是要出『奇』招,才能找準鄉村振興的產業。」
除了韃穀米,石樓的溝溝坳坳裡,還種著有機小米、高品質紅棗和高粱等,這裡逐漸成為一個以綠色農產品為特色的生產基地。
在石樓縣域版圖上,和合鄉、辛關鎮、曹家垣鄉、小蒜鎮4個沿黃河鄉鎮因地制宜,培育起一個個萬畝連翹基地。
「以前老品種的紅棗樹因為氣候原因,到秋天會裂果,外加棗樹會出現病蟲害,造成棗樹地收入不高。」石樓縣和合鄉黨委書記陳彥林說,當地利用地理位置、氣候環境等條件,把地域變成特色,在特色上尋求突破。
村民王侯平早早看中了種植連翹的經濟價值,成了和合鄉葛家畔村最先「吃螃蟹」的人。「一開始種了7畝連翹。經過4年生長期,連翹開始結果,第一年就掙下錢了。」王侯平說,村裡人看見掙錢,便都開始種了。「現在種的畝數比我都多!」
收穫了真金白銀,王侯平種植連翹更精心。農曆二月,連翹一開花,他就忙著在地裡除草、打藥,之後又是施肥、打頂、疏枝,讓連翹的坐果率更高。
「去年7畝地的連翹收成就賣了2.8萬元,於是今年我又多種了8畝地。」王侯平說,去年以來,連翹市場行情比較好,最貴賣到35元一斤。
王侯平還笑著說,每次科技特派員到村裡,他會向對方請教連翹種植技術,平常還會在手機上學習,「人不糊弄地,地才不會糊弄人」。
3年可掛果、5年進入盛產期……和合鄉發展連翹產業,是石樓縣打造綜合性中藥材產業鏈條的一個縮影。目前,該縣連翹栽種面積近8.4萬畝,苦連翹成為富民增收「甜產業」。
乾坤灣裡藏「乾坤」
清晨的乾坤灣,溫柔沉靜。黃河蜿蜒流淌,形成了68公里的曲折河道,7個「S」形大灣猶如巨龍在大地上游動。
在不遠處的永和縣東征村,伴隨著一聲聲鳥鳴雞啼,張蘭平起床了。走過太空艙酒店、星空酒店,張蘭平來到了村民馮成俊家。「老馮啊,今天有兩個客人要入住,床舖衛生一定要做好……」
東征村因紅軍東征路經此地而得名。近年來,村子依託自然資源和紅色文化,發展旅遊與培訓產業,村集體辦起了綜合服務公司,農民將閒置窯洞作為資產集體入股,實現「資產」變「股權」。
今年50歲的張蘭平是這個小山村的民宿主理人,2021年接管了全村經過統一改造的100多孔窯洞,打造成民宿。
「山是土瓢瓢,路是窄條條,光景過得搖腦腦。」69歲的馮成俊回想起過去的生活還直搖腦袋。如今,他家的兩孔窯洞由張蘭平所在的公司統一管理,每年僅兩孔窯洞收入就有近7000元。有的村民在公司打工,再加上出租民宿,一年能增收3萬多元。
「90後」劉曉輝返鄉當起了村支部副書記,他給筆者算了一筆賬:「2023年度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110.83萬元,首次突破100萬元,比上一年增長了61%。」
依託乾坤灣區域黃河、黃土高原、鄉村、古跡等資源,永和縣挖掘黃河文化、紅色文化、綠色生態文化等,推動乾坤灣集黃河觀光、度假康養、休閒旅遊、水陸戶外探險等功能於一體的自然觀光體驗旅遊目的地建設。
除了大自然饋贈的乾坤灣、老祖宗留下的珍貴文化遺產,這裡還有當地老百姓親手打造的萬畝梯田,也成為當地一大景觀。
站在高標準梯田的觀景台上,放眼望去,層層疊疊的梯田如同金色的波浪。「我們用了10多年時間,改造了10萬畝梯田,蓄養了水分,改善了當地的生態環境,將昔日的荒灘爛溝變成了高產田、生態溝、風景區。」永和縣現代農業發展中心主任田華說,借助梯田,當地發展「農事體驗+旅遊」「農業研學+旅遊」「農業觀光+旅遊」,推動農文旅融合。
當地居民武豔豔帶著孩子來看梯田。她說,自從梯田修好以後,風景可美了,週末休息的時候,周邊的人都會來這裡轉一轉。
大河之畔,一幅生態宜居、產業興旺的青綠水墨畫卷正徐徐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