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訊】立法議員麥瑞權表示;有市民認為,在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經濟持續下滑的情況下,政府繼續推行「帶津培訓,以工代賑」的扶助措施,實屬好事,值得讚揚!但有部份失業的建築裝修工人抱怨,參加完政府的以工代賑培訓課程後,仍然未能找到合適的工作,因為現時政府推出的大多數工程,只是正在進行地基工程,還未有樓起,致使很多裝修工人都手停口停,出現結構性失業的亂象。
對此,專家學者認為,必須要做好抗疫長期化的準備,努力轉危為機才能應對疫情常態化的新形勢發展。而根據政府資料顯示,本澳自二00九起滲漏水個案已有二萬一千二百三十五宗,且個案數字不斷增加,再加上本澳超過三十年樓齡的舊樓已超過四千多幢,說明了市場上對檢測和維修人員的需求是供不應求的。
故有專家學者及市民叫我問一聲行政當局,在以工代賑的基礎上,可否針對失業的裝修工人,開設更多以工代賑的滲漏水檢測和維修課程,除了要培訓找出滲漏源頭的檢測方法外,亦要培訓其使用最新的防水技術及材料,對樓宇滲漏水的位置進行修復工作呢?因為這既可讓失業工人培訓完,馬上可以進入市場找到工作,解決失業問題,也可以幫助市民加快檢測維修,解決家居滲漏水的困擾,更可以形成一個新的就業增長點,一舉三得!
有鑒於此,他提出如下書面質詢:
有市民認為,在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經濟持續下滑的情況下,政府繼續推行「帶津培訓,以工代賑」的扶助措施,實屬好事,值得讚揚!但有部份失業的建築裝修工人抱怨,參加完政府的以工代賑培訓課程後,仍然未能找到合適的工作,因為現時政府推出的大多數工程,只是正在進行地基工程,還未有樓起,致使很多裝修工人都手停口停,出現結構性失業的亂象。對此,專家學者認為,必須要做好抗疫長期化的準備,努力轉危為機才能應對疫情常態化的新形勢發展。而根據政府資料顯示,本澳自二00九起滲漏水個案已有二萬一千二百三十五宗,且個案數字不斷增加,再加上本澳超過三十年樓齡的舊樓已超過四千多幢,說明了市場上對檢測和維修人員的需求是供不應求的。故有專家學者及市民叫我問一聲行政當局,在以工代賑的基礎上,可否針對失業的裝修工人,開設更多以工代賑的滲漏水檢測和維修課程,除了要培訓找出滲漏源頭的檢測方法外,亦要培訓其使用最新的防水技術及材料,對樓宇滲漏水的位置進行修復工作呢?因為這既可讓失業工人培訓完,馬上可以進入市場找到工作,解決失業問題,也可以幫助市民加快檢測維修,解決家居滲漏水的困擾,更可以形成一個新的就業增長點,一舉三得!請問行政當局對此有何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