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廣州故事》有感  勞工子弟學校   歐慧瑩

 縷縷陽光灑在桌臺上,風比我更貪婪地細閱著這本書——《廣州故事》。

 「這裡盛宴盎然,卻沒有喧嘩與騷動。你須用心細品,才能體會天地精華孕育這方水土這人時灌注的靈氣。」廣州,一個深沉、生命力蓬勃的城市。地廣至花城廣場、小蠻腰以及雙子塔。黑夜沉沉,燈火璀璨的高樓大廈,馬路上人群來來往往,皆在共賞著這車水馬龍的「不夜城」,它散發著寧靜而斑斕的光彩。

 在一次相遇後,我的雙眸便被牽著走,我大概是愛了「廣州」。

 那時,來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媽媽聽說在廣州的母校,開放了一處由學生所搭建的公園,我們便趁著暑假結束前到那兒一趟,回到她一直懷念的地方。本以為只是會遊覽一些普遍的景點,卻讓我驚喜不已。

 到達時,天色已漸漸昏暗。在酒樓裡看見的是窗外熙熙攘攘的大都市,雲層在昏光照射下染紅了喧鬧的背景。回過頭來,侍應生熱情地招呼我們,大概是察覺到我們是遊客,便特別地介紹了當地的佳餚,甚至連風俗講究都逐一為我們講解,廣州人都講究品味,飲食是最為首要的,也是獨特的水土氣候所造成的。在北方人看來,這有點過於細緻複雜,對於文化來說,這才是令多元化產生的關鍵橋梁。飲食離不開廣州人的日常話題,他們都喜歡在煮食方法上互相交流意見,有次拜訪住在廣州的叔叔家,家長們都在談論湯的食譜,有牛肉、鴨肉、雞肉等等,我噗嗤一笑,問:「難到鍋裡什麼都可以煲嗎?」一口鍋似乎能煲下整個自然界似的。才知道「萬物皆可煲湯」的說法是由此而來的,飯前飯後碗「靚湯」也正常不過了。

 而且,幾乎每一桌的客人在臨走前都會說一句:「吾該比個打包盒。」,打包這個習慣,似乎在廣州已經不足為奇,就如作者所說的,他在北方生活時,學生們都並不富裕,但大家基本上都沒有打包這個習慣,吃不完的食物總是被留在餐館裡。

 我還觀察到,廣州人大多出門也是坐公交地鐵,吃大街小巷的小吃,這裡幾乎沒有明顯的社會分層,但看似平平凡凡的廣州,實際上隱形富豪多到數不清,廣東省是中國「億萬富豪」最多的省份。不過,無論是西裝革履,抑或是平民百姓,生活方式也是如此樸素、低調。

 走在大街上,鄰里都喜歡互稱為「街坊」,要麼坐在旁邊打麻將,要麼約在一起喝早茶,這種景象讓我倍感溫馨。廣州向人們展露著鼎盛的一面,又有樸實的心懷。

 廣州的風土民情,讓我在這裡油然而生出一種情愫。我雖然出生在澳門,對那裡必然有特殊的感情,但我對於廣州的歸屬感,更是與日俱增。每當空閒時,我一定會和家人或者朋友到廣州一趟,這個城市、那些小鎮,哪怕不是我常住的地方,是我那日復一日所看見的人、店舖、街頭巷尾,都不動聲色地留在腦海中,深深烙印在心頭。在這裡,我擁有了家的感覺。

 「這,就是我認識的廣州,以它二千三百年的深度、厚度、溫度和廣度,滋養著來自五湖四海,以至七大洲八大洋的賓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