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鞍華獲獎喚起輝煌記憶 高志森認為港產片仍有廣闊天地

 香港時間本月九日凌晨,香港著名導演許鞍華獲頒「威尼斯影展金獅終身成就獎」。許鞍華成為威尼斯影展以來首位獲得這項榮譽的華人女導演,再次喚起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香港電影黃金時代的記憶。

 許鞍華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香港新浪潮導演的代表人物之一,這一年代也是香港電影最鼎盛時期,被譽為「東方荷里活」。但近年香港電影已大不如前,如今許鞍華再次站上國際大舞台,為香港當前電影業帶來很大鼓舞。

 回顧深耕影壇四十載,許鞍華曾六奪金像獎,三斬金馬獎,是香港電影業的佼佼者,她成功的背後也正是香港電影業蓬勃的縮影。

 香港著名導演高志森認為許鞍華代表著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獲終身成就獎是實至名歸。

 高志森因參演《天水圍的日與夜》而結識許鞍華:在她身上看到有一種態度和獨特風格:她傾注所有的感情、精力到電影創作中去,從未離開深紮多年的立足點,即使她的電影不一定賣座,但她的專注為前赴後繼的從業者形成專業的標準。

 正是當時眾多像她一樣專注的從業者不斷摸索,才使得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港產片燦若繁星。

 隨後在市場的沉浮中,韓國影片崛起超前,港產片難以望其項背,往日壟斷海內外市場的輝煌港片走向不振。如今,許鞍華摘得金獅終身成就獎,在沉寂多年的香港電影業中有如平地驚雷。

 高志森說,隨著香港電影業的沒落,本以為港產片這一名條可能會慢慢在大眾視野中消失,而今次許鞍華獲獎是國際對於香港上一代電影經驗的肯定。

 「以前的港產片製作成本低,但卻有很高的成本效益」;高志森回憶,當時香港資源空間有限,但卻高產高質,九十年代很多荷里活電影製作都曾邀請香港導演參與,這正是為了借鑒當時港產片中的經驗和特色。

 細數許鞍華的作品,她一直都在用頗具特色而又飽含生活化的細節去揭開一種很「香港」的風格。

 一九七九年她執導的處女作《瘋劫》全然跳脫常規,一經上映,便破了香港當時的票房記錄,一舉包羅第十七屆金馬獎優等劇情片、最佳剪輯、最佳攝影獎項。

 而三年後上映的《投奔怒海》瞄準越南難民海上偷渡的慘烈故事,被譽為香港新浪潮的巔峰之作,獲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五個獎項,在最佳華語電影一百部中位列第八。

 其後,她還創造了不少為人津津樂道的作品。一九九六年,由她執導的《女人四十》,獲得最佳電影、導演、編劇、男女主角,成功摘下香港金像獎的大滿貫。

 而在香港電影金像獎歷史上,其中有兩部大滿貫的影片,除了《女人四十》之外,還有一部便是二0一一年上映的《桃姐》,導演也是同一個人,許鞍華。

 面對曾經的輝煌,不禁讓人發問:之後,香港是否再無「許鞍華」?高志森認為,雖然香港電影難返往日輝煌,但外面卻仍是廣闊的天地,這會成為年輕一代電影弄潮兒的舞台。若仍有一些如許鞍華那般勤耕不輟的後輩,在傳承港產片經驗的基礎上仍專注熱忱,誰說不會再有一個「許鞍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