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上文。為練習傳統貼金技術,培訓班每名學員均裝幀了一冊假竹節半皮革(Half Leather Binding with False Raised Bands,見附圖一)樣書,該款式流行於十九至廿世紀上半葉,以書脊精加工展現的金燦華麗著稱。
「假竹節半皮革」裝幀中的竹節,原是書芯縫綴的一種支撐物(Sewing Support),材料多選用皮革、麻繩等,其主要功能是提高書芯縫綴的穩定性,以及增加書芯與書殼連結的牢固度。竹節(Cords or Bands)是最古老的書芯縫綴形式之一,約出現於中世紀並一直盛行至十八世紀上半葉;由竹節演變而來的縫綴技術有多種,包括:單竹節法、雙竹節法,以及後來的嵌入式竹節法;前二者的竹節均凸起,後者的竹節鑲於書脊內,此法約始於十六世紀,並流行於十八世紀。假若統稱上述形式的支撐物為真竹節,那麼,當去掉結構功能,剩下單純裝飾性的竹節時,則可被稱為「假竹節」,其出現可上溯至十七世紀。一般情況下,帶有假竹節的書籍通常為腔背裝(Hollow Back Binding),而假竹節多以皮革或卡紙為材料,經裁切成條狀後預先固定於書脊卡上,接著,要麼把貼有假竹節的書脊卡先黏於腔筒上,然後覆上皮革;要麼把貼有假竹節的書脊卡先與皮革緊密黏合,乾後再覆於書脊(見附圖二)。
不論是真假竹節,抑或結構和美學上的考慮,書籍裝幀過程中,竹節位置的訂定實有基本法則;竹節過密,縫綴費時,竹節過疏,結構不穩。根據法國「全國書籍裝幀及貼金行業聯合工會(Chambre Syndicale Nationale de la Reliure, Brochure, Dorure)」所製定的模板可知,書脊竹節數目定為五,共分六個區間,除頭、尾區間稍大外,其餘區間尺寸相同,此模板適用於書長介乎十至五十釐米的書籍。若從純美學角度出發,尾區間必大於頭區間,而假若所有區間的尺寸均等,則會給人不倫不類的觀感。另外,流行並非唯一的指標,多於或少於五個竹節的古籍也比比皆是。
至於書籍裝幀中皮革的使用,一般分為全皮(Full Leather)、半皮(Half Leather)和四分之一皮(Quarter Leather)。前者顧名思義,除書口外,書籍的所有外露部位均以皮革包裹,此乃最傳統的方法;半皮是指書脊至兩側書板的三分一位置及書的四角均以皮革包裹,屬近代較流行的方法,最早見於十九世紀初;後者只用皮革包裹書脊至兩側書板的四分一位置,其餘均以裝飾紙或書布包裹,此法約出現於廿世紀初。上述皮革使用形式的改變,均與十八世紀中葉歐洲工業革命後,促使紙張生產和印刷速率大大提升有關,與此同時,為提高裝幀速度並降低書籍售價,以期讓普羅大眾均能輕易擁有書籍,裝幀技術也在不斷革新。為應付新書激增對裝幀物料的需求,以及達至利潤最大化的目的,書籍裝幀所用的皮革,從過去常見的全皮裝幀,改為半皮,甚或四分一皮。
值得一提的是,樣書中所謂的「假竹節半皮革」,其實是指構成書籍裝幀的重要元素,而與這些元素相匹配的裝訂技術,一般可選用法式裝幀(French Binding)或盒式裝幀(Case Binding)來完成。同業人員均知曉,法式裝幀的兩大特徵是:書芯與書板的內連接呈九十度,以及書脊與書板的外連接無凹槽;盒式裝幀則剛好相反,且最大區別是書芯與書殼可分別獨立完成後再組合。是次培訓班中,法籍導師所傳授的裝幀方法略有微妙,屬上述兩種裝幀形式的結合體,在兼取二者優點下,能快速、美觀地完成書籍裝幀。毫無疑問,這並非主流形式,但書籍裝幀樣式,從無絕對標準,只會因應不同需求而產生變化。◇ (完)
micrcr@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