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垃圾處理三十年經驗談

 台灣街頭很少有垃圾桶,卻未見垃圾隨處,這時常令外地客疑惑。究其原因,則是成熟的資源回收產業和制度作為保障。

 上世紀七十年代,面積僅三萬六千平方公里、人口破千萬的台灣也曾垃圾成患。一九八七年,台當局環保部門升等,下設廢棄物管理處,生產者負責回收的責任制隨後納入相關法條。上世紀九十年代末,社會資源回收系統逐步確立,多項環保基金與環境教育計劃漸次啟動,「垃圾不落地」政策在台北率先實施。

 時至今日,經各階層三十年研究、實踐及總結,乾淨、整潔的街景讓台灣居民引以為傲。這背後使垃圾「從有到無」的環保「學問」,常被外界借鑒。

 ——回收體系在前、垃圾分類押後

 台灣環境永續發展基金會顧問楊素娥從事環保事業超過四十年。她對中新社記者強調,僅由民眾在初端分類,垃圾處理不一定能實現高效。

 全台生活垃圾一般分為普通垃圾、可回收垃圾及厨余垃圾三類。可回收部分被運至回收站按照十餘種類分售,普通垃圾被拖到焚化廠焚燒,難以處理的厨余則是拿來堆肥或作飼料。

 回收體系中,大型焚燒廠最易引起民眾反感。目前全台有垃圾焚燒廠二十四座,經嚴密除污設計,去焚化廠游泳、喝咖啡甚至辦婚禮如今都已不是新聞。八里垃圾焚化廠廠長白添富介紹,該廠年均熱能發電二億二千萬度,收益的百分之廿五用於回饋在地居民。

 垃圾車位於流動環節,不注意細節或帶來負面影響。泰清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在台北營運垃圾車六十多輛,公司負責人魏有慶說,厨餘變質是垃圾異味的主要來源。為防止車輛行進中垃圾漏液或異味散發而造成二次污染,車上均裝備可裹住貨箱的滾布,以免垃圾隨行車大幅翻動。

 「一袋垃圾被發現超過三分之一分類不合格,民眾被開罰二千元(新台幣,下同)。」曾負責相關督查的楊素娥說,有效的監督同樣必要。回收各環節分工到位且各司其職,才能建立起流程規範的回收體系,相對繁瑣的垃圾分類才不會徒勞。

 ——移風易俗關係政策成敗

 「老百姓移風易俗是垃圾分類最難處理的環節。」楊素娥坦言,老習慣哪怕有細微調整都需時間,更何況自二00三年起,台環保政策轉向抑制源頭、強調前端管理,這就要求民眾觀念大幅轉變。

 為鼓勵市民源頭減量,以大台北地區為首的城市開始對垃圾袋收費。這些印有專標的垃圾袋有別于市面上可購到的塑料袋,由可降解塑料製成,焚燒後不會產生二噁英等有害物質。普通垃圾必須用專用袋裝盛,可回收垃圾和厨餘則無此要求。

 在八里垃圾焚化廠垃圾池內,記者看到清一色由新北市政府統一販售的粉紅垃圾袋。

 「花錢扔垃圾」起初惹來爭議,但地方政府堅持以此推廣「多污染多付款」觀念。若要少花錢,居民首先要少產生能直接焚燒的普通垃圾,其次還要在垃圾中盡量挑出可供回收部分。

 毗鄰的台北和新北專用袋顔色、價格均不一致,台灣媒體曾多次提醒民眾勿將兩市垃圾袋混用。各地嚴控垃圾流向,把每一袋垃圾控制在可控範圍內。跨地生活的居民或感不適,但此舉為每一片垃圾的「來龍去脈」確定了方向。

 台灣環境永續發展基金會董事長陳龍吉認為,台灣過去三十多年政策施行不成功的經驗豐富,但也正是有較長的調適時間讓民眾漸漸轉變觀念、形成意識。

 ——全民參與資源回收

 二0一九年元旦「限塑」新制上路,台灣許多餐飲店不再提供免費塑料吸管,更有業者甚至徹底改用紙質吸管。

 在為約四十一萬人服務的新北市中和區垃圾回收站,領班余遠國介紹,「限塑令」大幅提高了紙質吸管的原料需求,過去不值一文的紙碗、紙杯如今供不應求。多種因素作用下,今年以來,紙質容器單價升至每公斤五元,遠高出一般紙類。

 用楊素娥的話說,這是「綠色消費催生綠色生產」的最好例證。變廢為寶、資源永續以逐步達成垃圾全回收、零廢棄目標,是台灣環保人士多年的共識。

 二0一八年,台灣垃圾回收率達百分之六十五點八七,領先全球絕大多數地區。另據台媒報道,台灣人垃圾製造量也從十五年前的每人每天一點二千克,減少至如今每人每天八百五十克。

 「每個人對自己消費負責,將廢棄物處理概念深入民眾意識,才能讓垃圾回收政策確實發揮成效。」台灣環境永續發展基金會自二0一二年起連續參與舉辦兩岸環保高層專家論壇,陳龍吉、楊素娥等業界專家將台灣經驗介紹給大陸多地。

 垃圾分類是大陸二0一九年的流行詞,上海、杭州等城市相繼出台規範引發全民熱烈討論。陳龍吉表示,大陸居民個人素質的提高顯而易見,加上各級政府高效的執行力,相信資源回收落到實處「沒有問題」。(中新社記者楊程晨邢利宇)◇

 

 

 

 台北孔廟紀念孔子誕辰

 台北已連續兩天陰雨綿綿。昨日上午,台北市各界紀念孔子誕辰釋奠典禮在孔廟冒雨隆重舉行。

 據介紹,台北市孔廟所傳承的釋奠典禮是目前保存較為完整的三獻古禮。

 當日典禮由台北市長柯文哲擔任「正獻官」,孔子第七十九代嫡孫孔垂長擔任「奉祀官」。「分獻官」則由孔廟捐地者後代及官員、外賓代表擔任,數位台北市議員出席擔任「陪祭官」一職。

 六時許,雨勢漸小。近二百位身著深紫、朱紅、鵝黃色傳統服飾的禮生、樂生、佾生,隨著鼓樂聲,以五步一頓的節奏,依序出場,立於大殿丹墀兩側。

 典禮開始,鼓初嚴、鼓再嚴、鼓三嚴、執事者各司其事,糾儀官、陪祭官、分獻官、正獻官就位,啟扉、瘞毛血、迎神、進饌、上香、恭讀祝文、獻禮、飲福受祚、送神、撤班等三十七道儀程,一一舉行。約一小時三十分鐘後,典禮完成。

 主辦方表示,因為禮生、樂生、佾生及志工、工作人員等在保存儒家文化方面的長期努力,才能呈現完美的祭孔大典。為讓民眾更瞭解文化傳承的艱辛,孔廟特別耗時一年拍攝名為《樂生·聲年》的樂生訓練紀錄片,將於典禮後的下午在廟內4D劇院放映。

 寓意「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儒家自省精神的「Q版孔子毛巾」,也在典禮結束後,與「智慧糕」一起,分贈與民眾。

 台北市民吳女士一早帶著九歲的兒子黃研澔來觀禮。她表示,想讓孩子感受中國傳統文化以及典禮莊重的氣氛。黃研澔自己則覺得,典禮好玩、有趣。

 據悉,為延續孔子誕辰歡慶的氛圍,台北孔廟所在的大龍街區當日將舉辦一整天、具有豐富活動內容的「儒風·遊藝好時光園遊會」。

 台南、台中、高雄、新北等縣市當日上午也分別舉行了紀念孔子誕辰釋奠典禮。

 台北孔廟始建於一八七九年,甲午戰爭後被日軍損毀;一九二七年由民間重建,新建築參照山東曲阜孔廟,融合閩南建築風格,頗具古風。(中新社記者邢利宇楊程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