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瞬剪」助剪紙三秒成肖像

 【新華社銀川三月二十日電】(記者趙倩、馬麗娟)近一年來,「八五後」姑娘李劍一直在為一款名叫「瞬剪」的APP而忙碌著。在她看來,這是在互聯網時代能夠將大數據技術注入傳統剪紙藝術的時尚文創產品。

 「前期需要將海量人臉剪紙作品進行大數據分析,讓系統『記住』不同類型的臉部特點,後期再利用人臉識別技術對個人自拍照片進行快速識別處理,然後生成一張數字化的剪紙肖像。」作為寧夏回族剪紙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第四代傳承人,同時也是寧夏藝盟文創公司的總經理,李劍希望用大數據進一步推動剪紙藝術創新傳承與市場化。

 李劍的母親伏兆娥是寧夏回族剪紙的代表性傳承人,曾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享有「西北第一剪」的美譽,她三分鐘剪人物正面肖像的技術在寧夏堪稱「一絕」。

 從小在母親的剪紙聲中長大的李劍,不僅繼承了母親的衣缽,還一直探索如何創新,將傳統剪紙發展成文化藝術產業。二00九年大學畢業,李劍就選擇回到寧夏創業,將母親的剪紙藝術融入到賀卡、掛曆、絲綢剪紙和精裝文化禮品等文創產品中,短短幾年間便將一個家庭小作坊發展成年銷售額高達五百萬元的公司。

 「一度遭遇困難倒逼我們轉型,發展『非遺』產業不能依賴政府採購,依靠大眾化的市場才是企業的發展之道。」李劍說。

 偶然間,李劍發現這兩年「軍裝照」「古裝照」等各類型照片生成器的小程序風靡微信朋友圈,人們上傳自拍照,就能在手機裡「穿上」不同款式的服裝,「裝扮」上不同風格的髮型。

 肖像剪紙為甚麼不能通過互聯網「私人訂制」呢?李劍開始醞釀這一想法。「幸運的是,母親這些年在給別人剪肖像時總會自己留下一張,不經意間已積累了約十萬張,這些就是最好的剪紙肖像數據庫。」於是,李劍聯繫到了一所知名高校的技術團隊,開始研發「瞬剪」APP。

 「進行面部特徵分析後,自動生成的剪紙會像伏兆娥親手剪出來的一樣,既能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又能突破地域限制,讓更多人欣賞和享受剪紙藝術,而且一幅電子剪紙肖像大約只需要三秒鐘的時間。」她說。

 李劍告訴記者,目前這款APP正處於技術攻關階段,預計今年八月能夠上線。為了產品推廣需要,下一步李劍計劃與景區合作設立「微型照相亭」,遊客拍照後就能生成一張印有個人剪紙肖像和景點標誌性建築物的明信片。

 「遊客把明信片寄出去,既是一次情感的傳遞,也能完成一次剪紙藝術的傳播。」李劍說,未來她還希望「瞬剪」能走出國門,讓外國人也愛上這款濃濃「中國味兒」的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