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人藝術展」走紅中國

 【新華社瀋陽三月六日電】(記者丁非白 于也童)「太空有太多垃圾,我想像這個新型太空站可以收集垃圾,並把它們轉化成新能源……」五歲的陳厚百很開心,他把自己的想象做成了作品,而這個作品正在中國東北遼寧省瀋陽市的K11美術館中展出。

 這場名為「三厘米博物館」的展覽徵集了全世界五百名藝術家和藝術愛好者的一千件作品,展覽將參展作品設定在「三厘米」以內的微觀尺度,試圖探索大智慧與小尺寸共謀的趣味關係。

 記者了解到,「三厘米博物館」項目起源自二0一七年《擺在桌面GOGO》南京國際桌面藝術項目雙年展,本次瀋陽展覽是繼南京、北京、美國後的第四站,這個小而美的項目還將持續發力。和陳厚百的作品一樣,這些「三厘米」高的藝術品將有機會跟隨展覽的腳步去到世界各地。

 K11美術館部藝術總監薛梅說:「在『三厘米博物館』的展覽中,除了專業藝術家,我們更多邀請一些行業迥異、年齡不同的普通人共同參與展覽的創作。希望在這樣靈感激蕩的創作過程中,這些之前對於藝術並不了解的人們,對藝術產生更加生動的理解與認知。」

 這種未曾受過專業訓練,只是出於內心驅動的創作者進行的視覺藝術創作被稱為素人藝術。在這些展覽中,作品不再都是高屋建瓴的「大師級作品」,而更多來自普通民眾。

 「很多人覺得藝術是遙不可及的,但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藝術家。」參加此次展覽的青年藝術愛好者李怒說,「三厘米博物館」裡的每件作品都呈現出層次豐富的觀察視角,讓他重新審視了精神維度與空間維度的無限邊界,他很喜歡這種藝術參與方式。

 在中國,像這樣普通民眾可以參與的「素人藝術展」的數量越來越多。二0一八年十二月,一場名為「藝術漂流」的活動在寧夏銀川的韓美林藝術館舉辦,共展出五百六十幅來自普通民眾的藝術作品。

 主辦方將藝術館外景圖分為五百六十份,並將分割好的、用於創作的空白畫布一同郵給參與者,再由他們在規定期限內將原創作品寄回,最後由藝術館統一拼接完成。「漂出去的是空畫布,流回來的是盛滿故事的藝術作品。」藝術館工作人員介紹,畫布幾乎「漂遍」中國每個角落,甚至吸引很多外國友人參與其中。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所思所想都可以成為藝術作品,並被展示出來。隨著中國經濟和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的藝術趣味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人願意參與到這種平民化的藝術交流中。」內蒙古財經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王金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