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聞博見)從「宥坐之器」到「座右銘」    梅青

依據《辭海》的解釋:置於座右用以自警的銘文,謂之座右銘。

與世上各式事物一樣,座右銘也有個進化完善的過程,最早置於座右的並非銘文,而是一種器物。

據《荀子·宥坐》記載,一天,孔子帶著弟子們朝拜齊桓公的廟堂,見祭臺上擺有一個傾斜著的祭器,便問廟祝此為何物?廟祝回答:「宥坐之器」。

孔子想起來了:桓公生前所用的盛酒器中,有名曰欹器者,空腹時傾斜,注酒一半時平穩,酒滿則倒覆,平時放在座位的右側,警戒切勿自滿。

老夫子有心給弟子們上一堂公開教育課。於是向原本空腹斜躺著的欹器裡注水,欹器慢慢站立起來;水注到一半時,欹器直立端正;繼續灌水,眼看滿了時,欹器突然倒了下去,裡邊的水淌光了。

孔子正色告誡眾弟子,由注水欹器可知滿則必覆,讀書求知亦是。

專家考證,座右銘就是由欹器演進而來的,周代稱作「宥坐之器」,宥,通右;宥座,座位右邊,故也有稱「座右器」的。

至東漢年間,時人概念中屬銘文一種的座右銘誕生,首創者是名在古代書法家之列的崔瑗。南朝文學家蕭統編纂的《文選》中,收錄了這第一篇座右銘,並記載了崔瑗的創作背景。

崔瑗,字子玉,涿郡安平〈今屬河北〉人,年少時銳志好學,只是行事欠謹慎,往往意氣用事。其兄崔璋為人所殺,他一怒之下手刃仇人後,遠走高飛以躲避官府追捕,逃亡期間如驚弓之鳥,日復一日惶恐不安,後幸逢朝廷大赦,方才歸回故里。

痛定思痛,崔瑗檢點了血氣之勇造成的惡果:飽受顛沛流離之苦,又使時光空拋,學業荒廢。悔恨之餘,沉思良久,援筆作銘文一篇,用以自警自誡,「嘗置座右,故曰座右銘也」:

無道人之短,無說己之長。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

世譽不足慕,唯仁為綱紀。隱心而後動,謗議庸何傷?

無使名過實,守愚聖所臧。在涅貴不淄,曖曖內含光。

柔弱生之徒,老氏誡剛強。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難量。

慎言節飲食,知足勝不祥。行之苟有恆,久久自芬芳。

崔瑗的座右銘義精意深,如「無道人之短,無說己之長」、「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 「慎言節飲食,知足勝不祥」、「行之苟有恆,久久自芬芳」等,名副其實修身養性、為人處世的金玉良言。

自後,眾多有志之士紛紛倣效,或自己撰寫,或摘錄了至理名言,用作座右銘。

大唐以來,漸漸的座右銘不再局限置於座右了,如大詩人白居易「常書屋壁」;南宋抗金名將吳玠「凡往事可師者,錄置座右,積久,牆壁皆格言也」;林則徐書「制怒」條幅掛於壁;魯迅抄錄了屈原《離騷》中「望崦嵫而勿迫,恐鵜鴂之先鳴」,懸於臥室牆上……時下,多見文職人員壓於寫字臺玻璃板下,雖都不在座右,然均屬自警自誡的座右銘,也都叫座右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