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通社11月24日電】(香港中通社記者鄭竣凱)台美關稅談判進行中,台「經濟部長」龔明鑫日前否認「談判結果已定」的傳聞,也不願說明對美投資金額。接連有外媒揭露台美談判過程,民進黨當局仍把談判細節「藏黑箱」,受訪學者指,台灣經濟體量太小,恐無法滿足美國需求。
英國「金融時報」21日報道,台灣跟美國的關稅協議近期將確定,台灣承諾投資美國的金額可能約為4000億美元,「介於日本和韓國的金額之間」,並可能包含台積電承諾的1650億美元投資。
目前台灣輸美商品被徵收20%稅率的「對等關稅」,較已經完成的談判的日本、韓國高出5個百分點,且半導體產業正面臨美方「232條款」調查,最終可能也需要繳高額關稅。
龔明鑫21日回應該報道稱,「目前還沒確定」,若有結果會由「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與經貿談判辦公室對外說明。
不止英國「金融時報」,13日有外媒報道稱,台美關稅談判「已取得許多進展」,美方要求台灣投資金額介於「韓國3500億美元與日本5500億美元之間」,台灣方面目標在11月底確定雙方的貿易協議。台「行政院」同樣不願證實相關報道內容。
台灣當局領導人賴清德11月11日曾宣稱,台美關稅「缺臨門一腳,時間也差不多了」。然而,在多家外媒披露談判時,民進黨當局官員均否認報道內容,並強調談判還在進行中,「會持續努力」。
台灣政治大學經濟系兼任教授林祖嘉向香港中通社記者表示,除台積電承諾的1659億美元投資,民進黨當局之所以一直無法給出確切的對美投資金額,原因在於台灣的經濟體量太小,且以中小企業為主,投資金額恐怕無法滿足美國的需求。
林祖嘉指出,台積電股票市值佔台灣股市總值超過30%,排名第二的鴻海集團僅佔約4%,過去幾年台積電每年在台灣的投資大約為300億美元,超過台灣所有電子產業一年的投資,「台積電拿出的錢可能比整個電子產業都多」。
民進黨當局聲稱,對美投資方式與「日韓模式」不同,是由台灣企業主導、台當局提供金融信保支持,並最終在美國形成產業聚落的「台灣模式」。
林祖嘉認為,不計算台積電的投資,就算由民進黨當局帶領半導體上下遊公司去美國投資,可能總規模都無法達到美國的期望;通過「台灣模式」欲在美國建立科技園區,面臨美方提問投資規模,民進黨當局「可能就無法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