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通社11月22日電】台北消息:台灣《旺報》發表社論《台灣病政黨輪替指日可待》稱,「台灣病」最近被廣為討論,這個名詞源於《經濟學人》一篇文章。該文認為,新台幣匯率在台當局刻意操作下,被長期低估,其目的在維繫台灣出口競爭力。此一做法雖有利出口廠商,也可創造大量外匯收入,卻不利進口商與內需服務產業,等同對全民徵收「隱形稅」,加重一般家庭負擔。
文章指出,近年來台灣薪資增長停滯不前,金融體系流動性泛濫導致房價持續飆升,都與新台幣匯率長期被低估脫不了關係。長期忽視這些問題、不思解決之道,無形中也加劇經濟及產業結構失衡風險,為台灣經濟埋下一顆地雷,最終形成《經濟學人》所說的「台灣病」。
對於《經濟學人》示警,台當局貨幣政策主管機構回應,稱新台幣匯率是由外匯市場供需決定,沒有長期低估的問題。當局一向尊重市場機制,未刻意主導干預匯率,不存在所謂「台灣病」現象。
不過,就在《經濟學人》刊登文章,台當局貨幣政策主管機構作出澄清後,該部門便與美國財政部發表聯合聲明,提出兩個重點:一是雙方同意不應操縱匯率,藉此取得不公平競爭優勢;若因匯率波動過大不得不干預,也不應單向而應採取雙向干預。二是相關數據的發佈與揭露,頻率將由現行每半年改為每季度公佈一次。
這一聲明顯示台當局同意提升匯率信息透明度,但也證實確實存在操縱匯率的事實。
今年以來,台灣出口節節攀升,背後關鍵是人工智能需求強勁與應對關稅提前拉貨效應,但相對便宜的新台幣匯率,也是推波助瀾的幫手。這本該是一件好事,但若細看整體出口及產業結構組成,卻值得警惕。
今年前10月台灣通信視聽產品與電子零組件出口佔比達73.2%,平均增長率51.8%,其中又以對美出口為最大宗,增長率高達63.3%。但傳統產業,如塑橡膠、紡織、基本金屬等,前10月出口分別衰退7%、6.8%及1%,呈現截然相反的情景。
出口數據顯示,「一個台灣,兩個世界」。高度依賴美國的電子科技產業,賺得盆滿砵滿,傳統製造業及服務業卻獨自憔悴。高科技業創造七成以上出口額,從業人口僅佔製造業三成,意味著絕大多數勞工及工薪階層,根本無法享受這些亮眼經濟數字帶來的成果。這種高度兩極化的產業發展,就是「台灣病」的寫照。
社論最後指出,面對越來越嚴重分化的經濟與產業結構,《經濟學人》建議調整匯率政策,讓台幣緩慢升值,是否有效還有待時間證明。但可以肯定的是,若不正視此一問題、及時作出回應,例如在科技與傳統產業之間調整政策資源,或是在對外貿易方面找到平衡點,甚至在經濟增長果實分配上讓民眾有感,政黨再次輪替將指日可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