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餘位考古學家與歷史學者齊聚河南 探尋夏代先民跨域「交融密碼」
【中新社河南周口十一月二十二日電】(王宇)「二0二五夏文化論壇」二十二日在河南周口啟幕,百餘位考古學家與歷史學者齊聚一堂,圍繞夏代先民跨域交融的路徑與模式展開交流。
夏文化是歷史和考古領域最引人關注的重大學術課題之一。中國國家文物局發佈的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表明,夏文化代表中華文明進入了「王朝時代」。
山東大學考古學院教授欒豐實表示,中國文明起源經歷了從「多元演進」到「夷夏東西」的變遷,夏代中原王朝通過「器物傳播」「技術共享」等方式,將周邊文化納入統一體系,形成「核心-邊緣」的互動格局。
首都師範大學教授袁廣闊表示,「夷夏東西」並非簡單的地理劃分,而是不同文化群體在漫長交流、碰撞與融合中形成的動態關係,深刻影響著早期中國疆域的整合與文化認同的構建。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趙海濤指出,夏文化廣泛吸納四方先進元素,在洛陽二里頭遺址集中展現出融合四方的技術體系、資源網絡與文化格局。以牙璋、銅牌飾、陶盉為載體的禮器體系,其影響力輻射至燕山、長江流域、嶺南乃至越南北部等地區,構建起跨文化區的「天下政治觀」。
「考古發現證實,夏代先民早已頻繁跨區域『串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八里橋遺址發掘負責人王豪介紹,南陽方城八里橋遺址的聚落佈局、文化面貌與洛陽二里頭遺址高度一致,已然形成中央與地方的關係,堪稱早商時期鄭州商城與盤龍城「央地關係」的源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