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書·禮儀志》裏,有一段關於尊老的記載,原文是:「仲秋之月,縣道皆案戶比民。年始七十者,受之以王仗,餔之糜粥。王杖端以鳩鳥為飾。鳩者,不噎之鳥也。欲老人不噎。」意思是說:每年秋天八月間,各縣都要排查戶口,凡是年滿七十歲的老者,朝廷要向他們贈送王杖,以及糜爛可口的白米粥。王杖的頂部裝飾着斑鳩,斑鳩是吃食不會噎塞的飛鳥,在於祝願老人飲食通暢不噎,健康平安。
王杖,是帝王賜給老人享用的拐杖,因為杖的頂端雕刻有鳩鳥,所以又稱鳩杖。
顯然,鳩杖是朝廷專門用來孝敬老人的,它是由漢代開國之君漢高祖劉邦倡行,內中還有一段傳奇色彩的故事。
秦朝末年,天下大亂。西楚霸王項羽與漢王劉邦,為爭奪天下打了五個年頭,史稱「楚漢相爭」,其間互有勝敗。
京索之戰中,雙方在長安與滎陽地區開打。一天早上楚軍發起偷襲,漢軍猝不及防棄營而逃。慌亂中劉邦與部下失去了聯繫,身邊只剩下了幾個親兵。
追兵越來越近,劉邦已筋疲力盡,實在走不動了,算急中生智吧,示意親兵繼續奔逃。他自己則鑽進了一片灌木叢裏,不顧荊棘扎人,屏息斂氣,不敢動彈。
楚軍趕到,卻不見了漢軍的蹤影,嘰嘰喳喳議論,說恐是躲藏在灌木叢中,於是擺開架勢準備圍捕。
劉邦在裏邊聽得分明,心頭砰砰:我命休矣!
正在這時,馬蹄聲響,楚軍的一個將領到了,聽着部下的議論,審視着這片灌木叢,側着腦袋似在考慮搜還是不搜。
「咕咕─咕咕─」劉邦身邊高聳的樹梢上,一隻斑鳩正在啼叫,不遠處的另一棵樹上,又一隻斑鳩引項「咕咕」,一公一母對唱開了。
「走吧。」將領發號施令,「去那邊。」他指着遠處的村落。
「不搜了?」有個老兵強着不走,「照我看,十有八九藏在這裏。」
「笨蛋!」將領狠狠瞪了他一眼,「斑鳩在樹上叫,樹下能藏人嗎?」
老兵恍然大悟,拍了自己一巴掌:「我真笨,該死。」跑步跟了上去。
只片刻,楚兵一陣風似的去了,很快消失在視野裏。劉邦長舒了一口氣,懸到喉嚨口的心終於放了下來,叩頭及地:「神鳥,真神鳥也!」
東漢應劭的《風俗通》裏,記載了斑鳩使劉邦轉危為安的事。
楚漢相爭以漢勝楚亡告終,劉邦登上了皇位。做了皇帝的他,仍念念不忘斑鳩的救命之恩,認定斑鳩異於別的鳥類,屬吉祥之鳥。於是降旨一道,令製作王杖,在杖的頂部雕刻鳩鳥,贈送給天下七十歲以上的老人,助他們行走,祝他們長壽。
對此,《風俗通》裏也有記載:「高祖……及即位,異此鳥,故作鳩杖,賜老人。」
自漢高祖開創向老人贈送鳩杖後,繼位的皇子皇孫們個個遵照執行,成了漢朝尊老養老的定制,而且被後世沿用,還演變為民間習俗,鳩杖敬老蔚然成風在中華大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