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訊】為進一步完善社區醫療衛生體系,推動居民健康觀念轉變,日前北區社區衛生委員會於衛生局黑沙環衛生中心舉行聯合會議,黑沙環、筷子基及青洲等北區社團代表、社區衛生委員會委員及社區夥伴,共同探討慢性病管理與優化社區醫療衛生服務等議題,以凝聚共識推動衛生資源下沉至社區,逾一百人出席了是次會議。
會議上,衛生局羅奕龍局長首先感謝各社團代表、北區社區衛生委員會委員長期以來對本澳醫療衛生工作的支持,強調建設健康澳門除醫療保障制度和服務體系外,必須充份考慮「健康的社會決定因素」,即影響個人和群體健康的非醫療因素,包括:社會發展、社區環境、教育系統及社會服務支持等。為此,衛生局組織法訂定,通過「社區衛生委員會」推動社區參與衛生系統建設,建立一個恆常化社區衛生諮詢機制,未來將以北區、中區及離島區三個區份為單位,每月輪流舉行會議,廣泛聽取社區代表對衛生工作的意見和建議,倡導共商、共建、共享的文化,讓醫療衛生政策和措施更貼近居民需求。
他又指出,為配合《健康澳門藍圖》中「關口前移、資源下沉、觀念轉變」的政策方向,衛生局持續推進多項健康促進與慢性病防控措施。健康促進方面,透過跨部門合作推出「健康社區」計劃,設立健康社區諮詢站及快閃站等,累計參與居民超過九萬人次,有效將健康宣傳教育工作深入社區;慢性病防控體系建設方面,設立一百四十六個自助檢測站分佈在社區中,推行「慢性病篩查計劃」及「慢性病管理計劃」構建堅實的防控網絡。期望在二0三0年前,攜手各界專業力量和社會網絡,共同延緩慢性病「發病率」上升的趨勢,提升全民慢性病「知曉率」、「治療率」和「控制率」,有效降低慢性病出現嚴重併發症(如:心腦血管疾病)和死亡風險,共同建設「幸福澳門」,並為加快「健康中國」建設貢獻澳門力量。此外,他又呼籲各界協助推動季節性流感疫苗接種工作,共同構建社區免疫屏障,應對冬春季呼吸道疾病的挑戰。
社區醫療衛生廳王燕廳長匯報了慢性病防控工作的情況,指出目前透過構建慢性病管理質量指標體系,已成功提升高血壓患者和糖尿病患者的疾病治療率和控制率。為進一步落實「資源下沉、關口前移」的部署,衛生局於十一月一日正式啟動「慢性病管理計劃」,依托非牟利機構的社區網絡,將病情穩定的慢性病患者分流至社區門診協同管理,推進「醫防融合」。該計劃引進上海市內分泌代謝病研究所「標準化代謝性疾病管理中心」創新模式,結合智慧醫療資訊平台與人工智能輔助診斷技術,實現對慢性病優質管理與高效防控。
與會者積極建言,提出多項建議,包括:健康教育方面,整合有關健康教育的教材和導師資源,通過社團層面的有效溝通平台,建立跨機構的協調機制。服務體系建設方面,建議進一步平衡公營、私營及非牟利醫療機構之間的發展,以促進三方協作並滿足居民與業界的雙重需求。人才培養方面,建議擴大家庭醫學培訓基地內涵,包括與專業社團合作將培訓項目拓展至牙醫、護士等其他醫療職系。長者醫療方面,提出建議加強老人科專科與安老院舍之間的協作機制,提升長者醫療服務質量等。
衛生局對與會者提出的各項建議表示衷心感謝,將結合實際情況積極研究其可行性。出席是次會議除了衛生局代表外,還包括市政署、消防局、社會工作局的代表;社團及機構等則包括澳門工會聯合總會、澳門街坊會聯合總會、澳門婦女聯合總會、澳門民眾建澳聯盟、澳門醫務界聯合總會、澳門中華新青年協會、教育機構、社服機構及長者院舍等代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