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她五馬分尸(用刀)」「頭部分解:挖腦子、挖眼睛」「下半身分解,用刀……」「雙手用刀kan(砍)下來」「手部分解:手骨*2」……做夢都想不到,如此觸目驚心的圖解竟出自學生之手,不僅令家長頭皮發麻,連對任何恐怖片都免疫的我也看得脊背發涼。
十一月三日,江蘇南通一名家長在檢查女兒書包時,無意間翻出了這幅畫,頓時嚇出一身冷汗。面對詢問,女兒稱非自己所繪,而是被同學硬塞進書包的。家長當即聯繫老師,追查結果屬實,目前畫畫的學生已被教育指正。至於畫中被解剖的主角「王曦」,並非虛擬人物或者同班同學,而是班級美術老師。
細思極恐。這份看來一本正經的人體解剖圖,竟出自連「砍」字都不會寫,「剖」字也錯寫成「拋」的學生之手。儘管圖片畫得並不血腥,但一想到內容出自小孩之手,便不寒而慄。網友對此討論激烈:「求美術老師心理陰影面積」「最好查出誰畫的,然後由老師和家長進行教育,防微杜漸」「火速(為繪畫者)聯繫心理輔導」「小孩平時是不是看了甚麼殺人恐怖影視?」「畫得很詳細,平時沒少接觸這類知識,要麼就是有醫學天賦」「這美術,怕是生物老師教的吧」……
「現在的小朋友太早熟。之前做家教,一個三年級學生居然說『我要殺了你』。我說殺人是犯法的,他回答『我是未成年人啊』,膽顫心驚。」一名網友分享了如此經歷。雖然小朋友大概率只是語言發洩,但恰恰折射出更深層次的社會憂慮:出於對未成年人的保護與人性化考量,該群體的違法成本相對較低,甚至能變相「逃脫」法律制裁。於是,有極少數未成年人將年齡視為「尚方寶劍」,有恃無恐,或許這也是校園霸凌頻發的誘因之一。幸而,我國最高人民檢察院發布的數據顯示,未成年人犯罪數呈下降趨勢:今年前一至九月,全國檢察機關受理審查起訴未成年人犯罪六點九萬人,同比下降百分之九點七。
曾幾何時,電腦存儲全靠三點五英寸「軟盤」,上網須通過又貴又慢的「撥號」,想看電影時只能去租錄像帶,未成年人能接觸到的世界太小;如今,雖然諸如電影分級制度等均在施行,但基於移動設備的普及與互聯網的開放性,令不少限制形同虛設──在好奇心驅使下,若未成年人真想了解些甚麼,無需耗費太多精力,大概率都能通過網絡找到,可謂防不勝防。
俗話說,堵不如疏,更何況在「上游」幾乎不可能堵住的情況下,做好「下游」疏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對三觀尚未定型的未成年人來說,外界的教育與正確的引導至關重要。例如,從這次圖畫事件來看,說大不大,很可能就是小孩子接觸過相關影視、遊戲作品後無意識地單純模仿;但說小也絕不小,畢竟從心理學角度來看,手繪作品亦代表內心世界,若類似想法在小孩子腦海中牢牢扎根,卻始終無人關注並加以引導,未來可能發生甚麼沒人知道。
希望此事經網絡輿論發酵後,能為社會再次敲響警鐘:關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刻不容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