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通社十一月十四日電】(記者王少喆)德日兩國近日動向引人注目。日本首相高市早苗七日暗示,可能武力介入假設中的台海危機。而同一天,德國一高級將領表示,德國已做好與俄羅斯開戰的準備。德日作為挑起二戰的兩個戰敗國,為何不約而同對中俄等戰勝國發出了武力威脅?香港中通社採訪的相關學者對此表示,這與特朗普政府的戰略收縮存在關係。
國際政治學者、日本問題專家郭麗向香港中通社表示,高市的發言並非一時失言,而是代表日本右翼的一貫認知,其背後的邏輯是「台灣是日本的勢力范圍」。這一思想存在歷史根源,明治維新後,日本政治家山縣有朋就曾提出台灣、朝鮮等地是關係日本生存的「利益線」的理論。戰敗後,日本雖然被迫歸還台灣,但右翼政客仍未改變這一對台灣的看法。
香港中觀研究所所長劉瀾昌則認為,高市的發言,顯示出日本國內的一種「存亡焦慮」。日本長期處於「迷失的三十年」,對一水之隔的中國的不斷發展非常焦慮。日本將台灣海峽視為「生命線」,擔心這一出海通道如被中斷,將影響日本的生存。高市的發言是對日本右翼勢力在這一問題上的想法的充份展示。
事實上,所謂的「台灣有事論」在二0二一年三月已經浮現。當時,日美舉行安保會議,聯合聲明中就曾提及「台灣海峽的和平與穩定的重要性」,雙方並言及所謂的「共同協防台灣」。此後的同年十二月,前首相安倍晉三拋出「台灣有事即日本有事」的言論,明確表示出干涉台海問題的意圖。
郭麗表示,高市發言的另一背景是,目前日本國內民調顯示其支持率較高,這顯示出國民對新政權有一定期待,而高市在春風得意的情況下,作出了此次的發言。無獨有偶,日本新防衛大臣小泉也在近日提出放鬆殺傷性武器出口、製造核動力潛艇等言論。顯然,高市政府正在有意製造緊張氣氛,為擴充軍力爭取國內支持。
德國政府近年來出於俄烏衝突外溢、美國從歐洲「後撤」的考慮,也正在積極研究擴充軍隊,重新實行義務征兵制度,唯目前受到了國內反戰情緒的制約,仍未落實。郭麗認為,日本與德國還有不同,日本軍國主義勢力並未完全得到清算,中日也並未實現真正和解,日本對於中國仍存很深戒備,非常擔心台海危機時中國封鎖日本的「命脈」,這是其積極介入台海的重要背景。
對於德日兩國的動向,郭麗認為其中存在一定的共同邏輯。在二戰後的國際秩序中,德日是戰敗國,在軍事方面受到諸多限制,但兩國又都是具有強烈民族意識的國家,在再次成為經濟強國後,不甘心長期處於受壓制的地位。特朗普上台後,出於美國實力下降,採取了收縮戰略,要求歐洲、日本等盟國承擔更大的防務責任,這就給了兩國擴展軍力客觀上提供了條件。她認為,兩國的「擴軍」步伐可能加快,從而加劇各國博弈中的「囚徒困境」。不過,兩國民眾對於戰爭的恐懼、各國間的經濟聯繫,會對鷹派勢力形成一定制約。
劉瀾昌則認為,在美國要求盟國「承擔更大軍事責任」的背景下,德日的動向仍要觀察。以日本為例,儘管右翼希望以此為契機擴充軍力,走上「富國強軍」的道路,但日本國內仍存在強大的制約力量。他認為,日本國內對「自強」有一定共識,但對是否以「強軍」的方式實現仍有爭論。高市政權是並不穩固的聯合政府,如果其在國會議席發生變化,政策也存在變化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