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東講西)特教的保護網 明俐

近期澳門市面熱話除了「全運會」的熱烈氛圍,部分學校在特殊需要學生教育與管理上的爭議事件,也一石激起千層浪,引發社會廣泛討論。教育是每個人必經的人生階段,對於有特殊需要的學生而言,更需要完善的監管體系與成熟的應對措施。這一爭議的背後,實則從政府、學校、老師與家長四方,在特殊教育生態中亟待釐清的責任與角色定位。

有特殊需要的學生,往往難以自主控制行為、理解並處理自身情緒,對外部引導與協助有着極強的依賴性。對家長而言,多數人缺乏專業的特殊教育經驗,既無法僅憑個人經歷應對孩子的特殊需求,自身亦需要主動學習、探索實踐中與孩子共同成長。誠然,不乏有特殊需要的學生憑藉家庭支援、自身努力取得成就的案例,但這類成功終究是個案──其背後離不開特定家庭環境、父母的持續投入與周遭資源的適配,難以複製推廣。對大多數普通家庭而言,更需要外部體系的支撐,才能為孩子搭建穩定的成長環境。

於是教師的角色亦相對關鍵,我不清楚澳門的教師培訓體系中,是否有針對特殊學習需要學生的教育方法進行過深入傳授。但無論培訓背景如何,教師的核心職責都應建立在「尊重學生」的基礎上,絕不能採用極端教育方式。(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