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抹清甜)由「偶像失聲」想到的…… 初航
自然界的智慧告訴我們,單一作物的大規模種植終將導致生態災難。思想的世界亦然。歷史上最殘酷的迫害,往往都是在崇高的道德名義下進行的。歐洲的宗教裁判所、明清的文字獄,無不是以「淨化思想」、「端正人心」為由。
密爾在《論自由》中提出的「傷害原則」至今仍具啟示:個人的自由應以不傷害他人為界。這個原則看似簡單,實則精妙地劃定了群己權界。當我們談論言論自由時,需要區分「冒犯」與「傷害」──前者可能是自由必須承受的代價,後者才是法律應該干預的範疇。一個健康的社會,應該容得下令人不快的言論,但不能容忍實質的傷害行為。
而失聲不是一時之過,發聲也不是一時之勇。它始終和我們所處的文化語境息息相關。
在這個信息爆炸卻思想趨同的時代,或許最大的勇氣不是高聲附和,而是保持沉默的權利;不是隨波逐流,而是駐足思考的自由。當我們能夠坦然地說出「我不同意」,同時也能寬容地傾聽「你為何不同意」時,我們才真正理解了自由的真諦。
畢竟,思想的原野上,唯有一種聲音迴蕩時,那不是和諧,是死寂。
而在想念十年前的微博之前,我們能保證像十年前一樣擁有平和包容的心態嗎?(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