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恆)聽戲 胡思遠

我也不記得是哪一年聽一個外國街頭採訪,好像是在法國,他們說你們有這麼璀璨的戲劇(京劇),為甚麼還要學我們的文化呢。這句話我先不考慮其正確與否,但對於老外來講,他們覺得中國文化很受世界歡迎,體現就在戲劇上。

我們都大致知道,地方戲劇和方言有着莫大的關係,確實,各地戲劇都有一些保存,京劇、漢劇、粵劇、越劇、豫劇,以及大量的曲類作品,粵曲、崑曲、黃梅戲、評彈等等,再者,就有港澳臺地區把粵曲、閩南語又衍生到了流行歌曲,有填詞人,再用中國、日本或者韓國的旋律,讓歌曲變得更俗世化更易於傳揚。

我們回過頭來看,先不討論這其中藝術性高低的問題,不得不承認,要說保留最完整,最純粹的,可能就是京劇了。

這次適逢同仁堂的一個慶祝活動,同仁堂借此機會請到了北京遠道而來的好多位著名京劇演員,假澳門城市大學氹仔校區典禮會場,合辦了一場京劇盛宴,以饗三代青中老年京劇愛好者。我與同仁也來到這裏觀看了這場演出。據知,還有好幾場京劇近期將在澳門文化中心繼續上演。

近兩個小時的演出讓我們沉浸於戲劇之中。我對戲劇也產生了諸多感受。

首先要談到的就是,出生在漢劇幾乎凋亡時期的我,為甚麼會燃起對聽戲劇的熱情。實際上,在我自己中學時期接觸粵語歌曲開始,就已然萌生對戲劇的第一印象,只是不自知,而後接觸到粵曲,比如《旱天雷》《步步高》《彩雲追月》,再到粵劇《帝女花》,再到知曉一些粵劇名伶。這都讓我對戲劇越發產生興趣,以至於觸類旁通到諸如崑曲和一些京劇。如崑曲《長生殿》,京戲《蕭何月下追韓信》《霸王別姬》,結合一些影視劇作品如《新白娘子傳奇》。

我越發感覺到,人們並非不愛戲劇,要拋棄戲劇,而是戲劇博大精深,根脈龐大,言語難懂,而要理解戲劇,需要一個長期的積澱。人們慢慢喜歡聽戲,是在有了一定閱歷之後。這個過程很漫長但一旦形成,戲劇也會深深埋進人的心裏。

要理解戲劇,可能需要一分為多的看,就好像聽一部歌劇。有詞,有曲,有情節,有境,有聽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