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跳碰)城市角色  邱文

「十五運」開幕儀式那場盛宴熱情仍縈繞心頭,不旋踵,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又走進視野。今年,小城熱鬧得很,盛事連場,「十五運」、大賽車同期,一方面,考驗政府、機構組織能力;另一方面,也考驗城市接待能力,以及普羅市民在應對兩大盛事給大家帶來的影響,是否能一盡「地主之誼」,既寬容各種不便,又令訪客賓至如歸。

想到這些,便觸及每個城市如何深明自身身分地位,在這裏生活、工作的普羅百姓又是否能肩挑重擔,全心全意全情投身城市建設,當好主人翁。尤以資訊發展,自媒體平台、社交平台上個人發布感受渠道增多,不同訊息匯流,自當有正面、負面情緒。只是,當城市要發揮自身角色的時候,最常見的,只是每每在盛事中對道路交通的影響,有賴作為日常用家的廣大民眾具備「犧牲小我,成全大我」的包容精神,才足以激發社會生機活力,展現出色的城市「人格」。

此所以如斯提到「犧牲」,每每是從社交平台看到一些負面情緒、評議,疑惑這些不同聲音到底對盛事、對自身社會可以產生怎樣的反應。畢竟,一個城市總不能「關起門」只顧「個人利益」,只要個人「好處」。一如,澳門要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在旅客多來下,公共交通工具、道路交通、景點周邊都會因遊客增加而「擠壓」居民的「舒適度」,可見,怎樣「調節」箇中感受展現國際旅遊城市氣度和熱情好客氛圍,是人們享受「利益」的同時而必須付出的「代價」。

每想到這些,又泛起了澳門包容能力的「人情味」優勢。正如,「十五運」在廣州開幕,對當地居民,是如何展現主人翁身分?又或,首都北京是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每當盛事舉行,北京百姓又是怎樣迎接這些盛會帶來的「不便」?設若,我們能從中多理解所生活城市的角色,作為主人翁居民的身分,那麼,回看「十五運」和大賽車同期舉行,相信,便會有一番個人視野和境界,這樣,才能締造共建共享情懷,攜手展現澳門城市特色氛圍,為社會發展,當好居民責任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