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臨近的「腳步聲」逐漸清晰,科學的考前整理是發揮實力的關鍵鋪墊。筆者發現,認真對待學業的學生都會在考前投入時間梳理知識,但不少人卻陷入「忙碌無效」的困境,更有相當一部分學生難以落實老師的溫習指引。今次筆者想淺談如何讓「考前準備」真正發揮效用。
筆者認為,考前整理首先要完成知識體系的網絡化構建,按教材章節或知識模塊梳理核心概念、公式定理與重難點,用思維導圖等形式標註知識間的內在聯繫。以筆者任教的數學科為例,首先要有完整的知識框架以及算法算理,繼而結合相應的練習配套,形成完整知識鏈。其次是錯題的「精準復盤」,找出平時作業、小測和大測中自己的錯題,除了更正答案,筆者建議按錯誤類型分類歸檔,考前重點突破高頻出錯的知識點,避免在同一處再次失分。與此同時,筆者經常在複習時都會用上「模擬適應訓練」,按照相應時間安排模擬測試,從而熟悉答題節奏、合理分配時間,鍛煉考場應變能力,減少緊張情緒帶來的影響。
儘管老師的溫習指引經過教學經驗總結,兼具針對性與科學性,但不少學生仍難以有效執行,核心原因集中在三方面。首先,部分學生過度依賴自身學習習慣,忽視指引中對重難點的強調,或盲目跟隨其他同學的溫習節奏,導致精力浪費在非重點內容上。筆者曾遇到學生將大量時間耗費在偏題、怪題上,卻忽略了指引中反覆強調的基礎知識鞏固。考前階段學業任務集中,部分學生缺乏合理規劃,出現「前鬆後緊」的狀況,前期拖延浪費時間,後期臨時抱佛腳,根本無法按指引的階段性要求逐步推進。還有的學生不會拆分任務,將指引視為整體負擔,因覺得難以完成而放棄執行。也有部分學生缺乏主動思考意識,將溫習指引當成「任務清單」機械執行,不願根據自身實際情況調整。這種缺乏靈活性的執行方式,讓指引的科學性難以發揮。
考前準備的質量直接影響考試發揮,老師的指引不是約束,而是幫助學生少走彎路的參考,只有真正理解其內涵並靈活運用,才能讓考前整理成為應考的強大助力,在考場上發揮出真實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