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視窗)耕讀傳家還有傳承嗎 陳青青

作為一個傳統的農耕社會,耕讀傳家是中國人比較出來最為理想的家族傳承模式。簡而言之,就是外邊有人讀書、入士乃至做官,老家有田有地,並且有人耕種。這是一種既可積極進取,卻又可退可守的生存方式。如果說得更含蓄一點,那就是既重視農業生產,又重視文化教育。家族成員不僅要通過耕作來維持生計,還得通過讀書來提升文化與道德素養,還有社會地位與聲望。

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這是我們最常見且權威的配對。在許多世族的家訓裏,皆可見到其痕跡。此種模式,形成於北宋,盛行於明清,晚清權臣左宗棠以「耕田讀書」把其具象化。

然而,到了現在,此種模式,恐怕要變得日益式微,甚至要消失了。因為在城鎮化、城市化的當下,無數的農村,變得田荒地敗。田地撂荒的現象,越發普遍,農民斷層的危機,越發顯現。再說得明白一點,就是有田有地,也無人願意耕種了。

這也是當前無數傳統知識分子的一種失落之源。他們無論想像中的故鄉,還是現實裏的故鄉,都不再有田園牧歌。陶淵明筆下那種「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唯美,孟浩然口中的那種「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的純美,只能在歷史裏出現了。

青壯年都離開,特別是年輕一代,不會耕田種地,也不願耕田種地了。老弱病殘留守的鄉村,哪有生氣和生機?所謂的耕讀傳家,已經成為一句空洞之話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