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國暫停與美情報共享 美「反毒」背後的反噬

 【香港中通社十一月十二日電】(記者 關秀英)哥倫比亞總統佩特羅當地時間十一日宣佈暫停與美國情報合作;同日,美國有線新聞網(CNN)引述知情人士報道,英國、加拿大亦因美軍在加勒比海的軍事行動,相繼暫停與美共享情報。這場「情報斷供潮」從拉美蔓延至歐洲,撕開了美國與傳統盟友的信任裂痕,更折射出國際格局中「霸權實踐」與「主權訴求」的激烈碰撞。

 美軍「反毒戰爭」引爆信任危機

 八月,美軍部署戰艦與人員至加勒比海,標誌反毒戰將「軍事化升級」。九月二日,美軍首度空襲靠近委內瑞拉的國際水域,擊沉一艘涉嫌運毒快艇,造成十一人死亡;美國總統特朗普次日公開稱此為對「毒品恐怖份子」的「必要回擊」。此後行動頻發,截至十一月初,美軍共發動十九次打擊,致七十五人死亡、一人失蹤。

 與傳統海岸警衛隊「攔截-逮捕」模式不同,此次美軍直接升級為「致命打擊」,援引憲法第二條總統權力及二00一年《授權使用軍事力量決議》,將販毒定性為「非國際武裝衝突」。五角大樓十一日更宣佈,「傑拉爾德.R.福特」號航母打擊群抵達加勒比海,強化「偵測、監控與打擊」能力,旨在「瓦解跨國犯罪組織」。

 然而,批評者指出,美軍未公開證據證明受害者皆為毒販,多數或為貧困漁民或無關平民。委內瑞拉總統馬杜羅斥此舉為「法外處決」,暗示動機或為「政權更迭」;巴西總統盧拉則呼籲和平談判,稱此類行動是「無審判處決」。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明確指出,美軍行動「缺乏國際法依據」,可能構成「非法殺害」。

 早有預警的「共謀迴避」

 CNN報道,英國早於一個月前已停止分享加勒比海情報。作為加勒比海多個海外屬地(如百慕大、開曼群島)的宗主國,英國長期協助美國海岸警衛隊攔截船隻,但九月美軍致命打擊後,英國視之為「共謀風險」,若繼續提供情報,可能間接導致平民傷亡,違反國際人道法。

 加拿大政府早已知會美國,其提供的情報「不得用於攻擊行動」,強調「不願助紂為虐」。加方官員私下質疑:「若我們的情報致無辜者死亡,加拿大將背上戰爭罪污名。」

 儘管美國國防部長赫格塞斯堅稱受害者為「毒品恐怖份子」,威脅美國年輕人生命,但美國國內意見分歧顯著:民主黨參議院少數黨領袖舒默要求更多國會簡報,眾議員雅各布斯直指「無證據法外殺人」。國會戰爭權力決議要求諮詢時,特朗普僅提供有限簡報,從而激化黨派衝突。

 國際社會方面,對美軍行動的合法性譴責主要集中在三方面:其一,違反國際法基本原則。前國際刑事法院首席檢察官奧坎波指出,「和平時期系統性攻擊平民」,此為「反人類罪」;法學教授奧康奈爾強調,僅允許登船逮捕,而非導彈攻擊,美軍行動違反《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與《麻醉品販運公約》。

 其二,濫用總統權力。戰略分析師克羅尼格認為,特朗普以「反毒」為名行「政權更迭」之實,加劇區域不穩。大西洋理事會專家馬爾扎克指,國際水域無美國管轄權,行動類似「布什時代虛假WMD(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論」。

 其三,侵蝕全球法治。聯合國人權高專圖爾克要求調查,稱「無武裝衝突依據」;教宗利奧十四世呼籲對話,警告「加劇委內瑞拉邊境緊張」。

 分析認為,此次事件標誌美國反毒戰從「執法」徹底轉向「戰爭化」,其單邊主義行徑正為其付出沉重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