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呀,我今天在人工智能體驗區當您的科技向導!」當觀眾踏進第八屆進博會的人工智能體驗區,前來接待導覽的也許是一名人形機器人。
與以往不同,本屆進博會的人形機器人不僅以「黑科技展品」的身份亮相,更化身「打工人」活躍在各個崗位。這場「實戰演練」,勾勒出人形機器人走出實驗室的「進化軌跡」。
人工智能體驗區裡,不僅有人形機器人邀觀眾參觀,還用「科技氣氛組組長」的俏皮人設拉滿互動氛圍;在食品和農產品展位,更有展商「聘請」Deep Touch超仿真智能機器人,為觀眾介紹東帝汶咖啡獨特的酸度與香氣;展廳外,一支「三人建制」的機器人樂隊奏起鋼琴、揚琴和架子鼓,彼此配合默契。
在本屆進博會上,還有展商搭建出場景,以展現人形機器人在工業領域的應用。在海克斯康展台前,在輪式驅動裝置的運轉下,工業人形機器人AEON「起身」凑近汽車模型前,手持激光掃描檢測儀掃描車門。海克斯康機器人工程師居怡洲表示,在工業場景中,這款機器人的行走速度是人類的四倍,進行質量檢測時能準確錄入數據,還能切換抓取、搬運等多重任務。
支撐人形機器人身份蛻變的,是技術的迭代升級。
在本屆進博會現場,一場「人形機器人拳擊賽」引來展客商「圍觀」。「我想看看它的肢體動作,有多接近人類。」一位試圖擠進前排的觀眾說。擂台上騰挪、閃避的人形機器人,正向觀眾展示:它的「身體」已經越來越靈活。
然而在業內人士看來,人形機器人能否繼續「進化」,承擔更多元的工作,在於它的「腦子」够不够「聰明」。
在第八屆虹橋國際經濟論壇「人工智能產業高質量發展」分論壇上,智元創新(上海)科技有限公司合伙人、高級副總裁姚卯青介紹,具身智能的本體、數據、模型、場景,這四者形成了相互驅動的飛輪迭代邏輯:優質本體產生高質量數據,海量高質量數據支撐算法持續突破,算法結合場景試錯後,又為本體優化、數據採集方向、算法迭代等提供新的指引。
「最關鍵的,在於機器人大模型(具身智能模型)的進展速度。」在第八屆虹橋國際經濟論壇「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合作」分論壇上,宇樹科技創始人、董事長王興興表示,在運動控制領域,人形機器人進步明顯;但在具身智能大模型領域,仍需「加把勁」。
想要人形機器人繼續「進化」,「我們在模型結構、數據採集方式和質量上需要更多思考,這也是目前全球面臨的問題。」王興興說。◇(中新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