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武漢11月7日電】(記者梁婷)記者7日從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獲悉,考古研究團隊利用碳、氮穩定同位素分析法,對湖北雲夢鄭家湖墓地出土的骨骼標本進行研究。結果顯示,秦人及其後裔遷入楚地後飲食結構受到江漢平原稻作農業經濟強烈影響,該轉變印證大一統的秦漢國家形成過程中,北方先民南下後人群間的融合與互動。
雲夢鄭家湖墓地C區為戰國晚期至西漢初期的中小型墓葬,相關墓葬墓主可能是秦國委派管理楚地的基層官吏與家屬及其後裔。
通過對不同個體同位素結果對比,研究發現,其個體間食物結構存在較大差異。其中,居於楚地的秦人及其後裔中多數個體飲食結構以稻米為主,但以M270、M216與M305為代表的個體則以粟黍為主要口糧。
「其背後,既有對原有飲食習慣的堅持,也受到食物資源分配的影響,同時也與北方人群遷徙到南方時間長短有關。」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羅運兵介紹,如M270作為第一等級基層官吏,按當時稟食制度,口糧主要是稻米。但其幼年生活於北方旱作農業區,主要依賴粟類食物,與該個體去世前最後幾年食物結構相近,該個體大量消費粟黍類食物與本人幼年時形成飲食習慣有關。
研究發現,戰國晚期至西漢初年,大部份遷至楚地的秦人及家屬和後裔食物結構發生轉變,稻米成為日常主要糧食,反映稻作農業核心區對秦移民飲食結構的影響。
「以稻米為主要榖物的農業經濟,支撐江漢平原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的繁榮與早期歷史快速發展,也是楚文化興起的關鍵物質基礎。」羅運兵表示,稻作農業在鄭家湖等江漢平原核心地區先民日常生產生活中占重要地位。自新石器時代中期以來,江漢平原一直是稻作農業核心區;約新石器晚期開始,粟、黍等榖物開始在江漢平原傳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