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首位穆斯林市長誕生 改寫建制百年政治版圖

 【香港中通社十一月五日電】(記者關秀英)美東時間十一月四日,紐約市長選舉初步點票結果出爐:三十四歲民主黨左翼候選人馬姆達尼以超五成選票領先,預計擊敗獨立參選的前州長科莫,成為紐約市史上首位穆斯林、印度裔市長。這場選舉不僅改寫紐約政治版圖,更折射出美國左翼浪潮對傳統建制的衝擊。

 馬姆達尼一九九一年生於烏干達,父母分別是哥倫比亞大學印度裔後殖民主義教授馬文丹與印度裔美國電影導演奈兒。馬姆達尼7歲隨家人移居紐約,在布朗克斯區長大,親歷城市貧富差距與移民群體的生存困境。他於二零一四年從鮑登學院畢業,獲非洲研究學士學位。大學期間,他創立校內巴勒斯坦學生正義組織分會,關注少數族裔權益。二零二零年,他以「挑戰建制」之姿,在紐約州議員初選中擊敗連任四屆的資深議員,加入民主社會主義者紐約分會,正式踏入政壇。

 政綱直擊民生痛點

 馬姆達尼的勝選核心,在於其政綱精準瞄準紐約市民的「生存焦慮」。他提出四大標誌性政策:凍結租金:主張凍結租金管制公寓的租金增長,緩解年輕人「一生為房奴」的困境。免費公交:推動全市公共巴士免費化並提升服務,解決地鐵高票價與擁堵問題。全民托兒:提供免費托兒服務,減輕雙職工家庭的養育負擔。富人加稅:對年入百萬美元者加稅至百分之五十五,籌措政策資金。

 這些政策直擊紐約「高房價、高通脹、階層固化」的癥結。尤其在年輕選民中引發共鳴──他們中許多人畢業於名校,卻因房租與生活成本高企,難以在城市紮根。馬姆達尼的競選團隊更將其包裝為「懂你的政客」:他曾在寒冷的大西洋中跳入水中,宣傳「凍結房租」;走訪社區與選民自拍、握手,塑造「貼地」親民形象。

 善用社交媒體

 相比六十七歲的科莫,馬姆達尼的「年輕優勢」不僅體現在年齡,更在於對社交媒體的熟練運用。他的競選團隊製作大量簡短、真實的影片:講述凍結房租的必要性、分享與選民互動的日常,甚至用孟加拉語、西班牙語接觸少數族裔群體。這些內容在TikTok、Instagram上廣泛傳播,迅速積累大量年輕選民支持。

 科莫則被批評「缺乏真誠互動」:其競選活動多為傳統造勢,鮮少深入社區;政策主張仍停留在「增加警力」等傳統安全議題,難以觸動年輕人。有政治學教授指出:「馬姆達尼用社交媒體縮短了與選民的距離,而科莫的團隊仍活在『電視時代』。」

 特朗普口中的「共產主義者」

 特朗普在選前稱馬姆達尼為「共產主義者」,試圖動員保守派反對馬姆達尼,但這一標籤反成馬姆達尼的「政治資產」──年輕選民視其為「敢於挑戰資本權威」的勇氣象徵。

 事實上,馬姆達尼的「民主社會主義」更接近北歐式福利國家模式:他主張擴大公共服務、縮小貧富差距,而非徹底推翻資本主義。正如《紐約時報》評論:「他被貼上『共產主義者』標籤,恰恰因為他的政策動搖了『小政府、大市場』的美國傳統。」

 勝選意義

 分析認為,馬姆達尼的勝選,標誌著紐約從「藍州鐵桿」向「左翼試驗田」的轉型:首先是族裔與代際的突破。作為烏干達移民之子、穆斯林信徒,他的勝選激勵了全市百萬穆斯林及南亞、華裔選民;其次是民主黨的「代際洗牌」。馬姆達尼的成功證明,年輕選民不再滿足於過往民主黨人傳統建制派的「溫和改革」,更傾向於激進的民生政策;最後是紐約選民對特朗普的間接反擊。選舉結果被視為對特朗普「反移民、反福利」政策的否定,選民用選票告訴特朗普:他們需要的是「能解決問題的領袖」,而非「製造對立的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