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廣州十一月三日電】(中新社記者 王堅)廣州天河體育中心的光伏板正將陽光高效轉化為清潔電流;深圳龍華文體中心的中控大屏實時刷新能耗數據;廣州大學城體育中心攀岩場內的通風窗根據風力智能開合……臨近十五運會開幕,廣深兩地的賽事場館正通過低碳節能改造,共同描繪出一幅「綠色全運」的生態圖景。
廣州賽區率先構建「1+1+1」綠色場館模式,即以「零碳、近零碳、綠建星級」三級標準打造賽事載體:廣州大學城體育中心攀岩場成為國內首批零碳體育場館改造項目,天河體育中心體育場拿下「全國首個近零碳大型體育場」稱號,其餘二十八個比賽場館均達綠色建築一星級標準,三十個場館全部利用既有老場館升級,從源頭減少新建碳排放。
同時,廣東省奧體中心和天河體育中心分別作為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的開幕式場館,均引入智慧能源管理系統,其中廣東省奧體中心實現照明節能百分之五十五、天河體育中心實現照明節能百分之五十一。
「把綠色理念貫穿到我們整個場館改造過程。」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廣州賽區執委會綜合保障部環境治理和氣象保障處處長、廣州市生態環境局生態環境安全應急處處長區勁邦表示,廣州賽區約三十個場館都是在舊場館基礎上,通過改造提升來實現場館功能的完善和達到場館的使用功能,讓十五運會在籌備過程的碳排放量得到大幅下降,也為後續實現廣州賽區全運碳中和打下好基礎。
記者看到,天河體育中心三個停車場的光伏陣列巧妙地「變身」成停車場的風雨連廊,造型美觀,整齊地排列在停車位上方,既可以發電,又可以為停泊的車輛遮擋風雨。
「這五百六十千瓦的光伏設施,就是場館降碳的核心工程。」廣州市設計院集團綠色低碳設計研究院總工程師譚海陽指著光伏陣列介紹,該中心通過佈設二千四百平方米分佈式光伏設施,實現了五十六萬度的年發電總量。
「全年下來能覆蓋場館百分之二十以上的用電需求,只是夏季光照足時發電量會多些,冬季略少,但整體能滿足『降碳率百分之四十五』的指標,現在實際降碳率已經超過百分之五十六」譚海陽表示,這些措施不僅服務於十五運會賽事期間,更將在賽後持續發揮作用。
深圳賽區同樣踐行「節約辦賽」理念,二十個競賽場館中,十三個為改造升級、一個為改擴建,八個場館同步開展「光儲超充+車網互動」示範。
值得一提的是,深圳推進的「零碳進階」實踐,龍華文體中心、深圳灣體育中心等四個場館推進近零碳排放試點。
為實現「零碳全運」,廣深兩地從「源頭減碳」到「碳抵消」構建完整鏈條。其中,廣州創新碳普惠自願減排機制,依託「碳普惠服務平台」開展「我為全運降點碳」行動,四十七點二萬註冊用戶可通過低碳出行、舊衣回收積纍碳積分,還能自願捐贈減排量;核心賽場周邊打造碳普惠生活區,聯動場館、酒店、商圈營造低碳氛圍,九千餘場綠色志願活動吸引社會各界參與。
深圳則開創「企業+公眾」雙輪驅動模式,四家頭部企業一次性捐贈十萬噸碳資產,創深圳大型賽事碳捐贈紀錄;推出「低碳星球」小程序,邀民眾記錄低碳行為積纍積分,形成「減排-記錄-捐贈」閉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