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代生活誌)寫作的邏輯 甘遠來
最近意識到一個有趣的現象,寫作好的人通常在言語交際中能更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不翻來覆去,也不漫無目的。
取捨已經成為一個寫作人的「肌肉記憶」。在寫作之初,作為學生的我們書寫故事時常被師長寫下諸如此類的評語:流水帳、敘事沒有重點、要詳略得當。但也從來沒有誰告訴我們該怎樣講好一個故事,如何才算得上是詳略得當。後來我是自己開竅的。當閱讀成為一種興趣,繼而成為習慣後,一切好的、典範的書寫已經內化,如何敘事成為了潛意識。我也沒有作系統地整理,只是自己一通大寫特寫。
後來要教授他人、分享經驗,我才有意識地思考,如何敘事才是通透的、精準的。我認為敘事的核心就是要為主題服務,比如我需要表達「快樂很簡單」,那麼我選取的故事情節、人物行動、對話、想法都必須與這個主題相關。晚餐出乎意料地烹調了理想中的菜肴是簡單的快樂、忘帶尺子時有好心人剛好多出一把是簡單的快樂、在久未穿著大衣裏發現一張陳舊的情書是簡單的快樂,這些就是合適的素材。
選好素材後,再去鋪排,思考如何才能突出「快樂很簡單」,例如測驗考試時鋪寫自己由一開始的躊躇滿志,到發現忘帶文具時的焦慮不安,再到同學暖心的動作對話,寫出情緒的曲線,上文下理有起伏,有呼吸,有邏輯。即使這是老生常談,但也算得上是一篇及格的敘事了。(二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