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勐罕鎮,人稱「三曼」村的曼空岱、曼巒站、曼空邁三個自然村如三顆明珠,靜臥于橄欖壩的懷抱。這個位於中老鐵路沿線的古老傣族村寨,正吸引越來越多「全球南方」國家的專家學者和政府官員前來「取經」。
今年7月,「中國農大-騰訊為村非洲青年興鄉計劃」首期項目在坦桑尼亞桑給巴爾結業;1個月後,「全球南方」青年興鄉共創中心揭牌儀式在曼巒站舉行。
跨越重洋的兩個地方,因鄉村發展而緊密聯結。
「這兩年,寨子裡的『洋面孔』一波接一波。」今年46歲的村民岩罕農說,有外國留學生、媒體人、學者,甚至還有外交官和駐華使節。他很好奇,自己從小生活的山村,現在為何能吸引這麼多外國人?
岩罕農在村裡開小賣部近30年。過去,他靠賣日用品和種木瓜維持生計,如今,依託便捷的物流和源源不斷的遊客,他不僅能在店門口賣土特產,店裡貨架還擺上了產自老撾、泰國的咖啡,小賣部每月收入穩定在4000元左右。「村子變樣了,我們的日子也變好了。」岩罕農說。
轉變始於2023年。當地政府攜手中國農業大學文科資深講席教授李小雲團隊,依託中老鐵路沿線的區位優勢,挖掘傳統民居和民族文化的魅力,把傣寨打造成「農文旅」融合的綜合體:池塘變露天泳池,倉庫改茶亭,膠林建科普公園,廢水塔成「村咖」。
李小雲認為,減貧需要解決發展的問題。為此,三個自然村定位成民俗體驗、康養居住和旅遊服務區,將傳統傣族村落與現代藝術形式相結合,從而實現從「觀光式」旅遊向「體驗式」生活的轉變,並積極探索利益共享機制。
漫步「三曼」村,時間彷彿被賦予了雙重韻律——一半是詩意棲居的靜謐,一半是鄉村振興的活力。改造後的傳統傣族幹欄式建築在保留古樸韻味的同時,融入了現代家居的便捷。
新業態讓村民變身「新農人」。有人當上鄉村「CEO」,有人做公寓管理員、咖啡師、園林工。傣族姑娘玉章經營的民宿月收入過萬元,她說:「過去靠零工和割膠,現在終於有了穩定增收的新路子。」
旅居產業讓「三曼」村民的生活越過越好,也為他們打通了去往山外的路。去年,岩罕農終於實現了心底的願望,坐著中老鐵路列車遊覽昆明後,還遠赴老撾探尋異國風情。今年,岩罕農的朋友圈裡多了不少外國朋友,他也越來越喜歡用視頻記錄和講述「三曼」的點滴變化。
不僅是「三曼」村,西雙版納州勐臘縣河邊村、曲靖市羅平縣的「雲上花鄉」、迪慶州香格里拉市洛吉鄉尼汝村,越來越多的村莊依託自然資源、人文風情,成功轉型為農文旅融合發展的示範村。
作為「全球南方」的重要一員,中國始終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積極分享自身的減貧經驗與積極行動,助力各國消除貧困。近年來已有來自非洲、東南亞等地區的發展中國家兩百餘名專家學者和政府官員到訪「三曼」村、勐臘縣河邊村,學習中國特色的鄉村振興經驗。
「當地村民說,他們的蜂蜜和茶葉能直接賣到北京和上海,價格也不錯。這種發展賦權帶來的自信,正是緬甸鄉村需要的。」來自緬甸的埃千說。
來自塞拉利昂的阿爾法在「三曼」村短暫旅居幾日後,對塞中兩國農村應對氣候變化的方式感慨良多。他說,面對氣候變化的共同挑戰,兩國農民不約而同地走上了合作之路,雙方的發展經驗可以互相借鑒。
「中國村民通過改良傳統耕作方式實現可持續生產,塞拉利昂農民則借助資源共享網絡維持農業系統的韌性。這既是代代相傳的生態智慧,也融入了與時俱進的適應力,體現出傳統與現代的深刻融合。」阿爾法說。
「逛村子、喝咖啡、做非遺傣紙……即使文化和民俗不一樣,來這裡住上幾日,他們便能在這裡切身感知中國鄉村發展的活力。」身為鄉村「CEO」的曼巒站村民小組組長岩甩勒說。
曾到訪「三曼」村、河邊村的烏干達布索加發展聯盟政策與規劃副主任弗雷德則表示,他在這裡感受到了中國鄉村社區的團結精神,「在村幹部的帶領下,這裡的村民合力將自己的鄉村建設得更好」。
「中國的鄉村振興實踐能夠給『全球南方』國家帶來啟示,年輕一代正在鄉村找到價值和希望。」李小雲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