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龍應臺的《目送》,總讓我想起與父母的相處時光。她在書中寫下送別兒子時的空落,凝望母親衰老背影時的唏噓,那份複雜的情緒,就讓我回憶起一些片段。小時候,爸爸常牽著我逛公園,講他年輕時的趣事,笑聲爽朗,背影挺拔。如今再看,曾無比高大的背影,漸漸染上歲月的痕跡。我才明白,「目送」不僅是看著親人遠去,更是心中感知到彼此在時光裡悄然拉開的距離。
在我讀小學的時候,媽媽每天接我放學,總叮囑帶傘、天氣涼的時候要記得添衣,我卻嫌她囉嗦,隨口應付。但那些叮囑裡全是牽掛。龍應臺曾寫,看著母親的背影,有種「緣分到此為止」的無奈。我也體會到,父母的愛帶著矛盾:既想永遠護我們周全,又不得不放手,讓我們獨自走向遠方。每每想到此,我心底總泛起一絲心酸。後來,媽媽聊起年輕時為家庭放棄夢想,我才意識到,她不只是「媽媽」,更是一個有遺憾的普通人。這份認知讓我對父母的愛多了敬佩,也多了心疼。
而《目送》中那些沒說出口的情感,更是讓人心痛。作者龍應臺從未對母親說「我愛你」,卻在送別中感受到愛的重量。這像極了我家:爸媽從不說肉麻的話,卻把愛意藏在他們的行動當中。爸爸會默默修好我壞了的腳踏車,媽媽半夜悄悄幫我蓋好踢開的被子。可正因這份「不說」,我也曾留下遺憾。家人生病住院時,我忙於功課沒能多陪他。出院時,他笑著說「你好好讀書就行」,我卻在心裡愧疚許久。原來,我們總以為時間還多,但卻忘了時間它從不等人。
與父母的相處是一場漫長的告別。我們從總黏著他們的小孩,到獨自遠行的大人,我們終需接受彼此的「遠去」。但遠去不是愛的終點,而是換一種方式延續。如今每次回家,我都會多陪爸媽聊聊天,聽他們講過去的故事。或許我留不住時光,卻能用心珍惜當下,不讓親情留下更多遺憾。◇







